Quantcast
Channel: 秋声诗语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8

[转载]语文知识教学怎么教

$
0
0

——钱梦龙老师的修辞知识教学片段品析

徐金国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再次把曾经淡化了的“语文知识学习”提到了语文课程应有的位置。那么,对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一变化,我们究竟应该作何解读?“语文知识”教学在实践中又应该如何操作?义务教育阶段究竟要不要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这些都是当前学习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

最近,阅读《中国语文人》一书,其中 钱梦龙老师执教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如下一个比喻修辞知识教学的片断,颇能给我们当前语文课堂的知识教学以启迪。

一、精彩回放:

    生(齐读):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师:同学们读上面这一段激情迸发、鼓舞人心的热烈赞颂少年中国的碑志式韵文时,有什么发现?

生:语言非常优美,而且很有气势。

师:你的语感真不错!这段文字确实是诗一般的语言,具有诗意的美感。同学们刚才读着、读着也就把这种美感与气势读出来了。真的不错。还有哪位同学有自己的发现?

生:这一段每一句都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师:你读得很用心,从句子的运用角度,有了新的发现。读文章就要这样走进文本的深处去。这个发现很有意思,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讨论讨论。

师:同学们,平时读到比喻句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事?

生(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要先找本体和喻体,然后搞清是属于明喻、暗喻,还是借喻。

面对同学们异口同声的找本体、喻体的回答,钱老师顺势又向同学们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师:除了找本体、喻体和明确属于哪一种形式的比喻之外,有没有其它的学习方法呢?

(这个问题一出,结果全班肃然。面对同学们面面相觑充满疑惑的表情。)

师:今天,钱老师就和同学们换一种学习比喻句的方法。什么方法呢?钱老师称作“边读边想法”。就是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把每一个比喻都想象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当然,光想还不行,还要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头脑中的一幅幅精彩生动的画面描述出来,与同学和老师一起分享。

于是,同学们按照钱老师的要求,一边用饱含激情的语言高声朗诵,一边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再把自己所想象的画面在小组内跟同学交流,最后,再用笔把自己所想象的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记录整理在自己的课堂学习笔记上。

结果,钱老师这样一个比喻修辞知识的学习活动,不仅使得同学们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而且通过读、想、说、写的扎实课堂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文段生动比喻的内容的理解,掌握了比喻这种修辞格的使用,又有力地训练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的有效与高效。

二、精彩品析:

仔细品读钱梦龙老师这样一个精彩的知识教学片段,我们会有如下发现:

当钱老师跟同学们提出:“读到比喻句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事?”的时候,同学们之所以异口同声地回答,要先找本体和喻体,然后就是要搞清属于明喻、暗喻,还是借喻。皆是因为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比喻修辞这个知识点时,基本都是先告诉学生比喻有三种形式:明喻、暗喻和借喻,然后再教给学生每一个比喻构成一般都要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而反思这样的一种知识教学活动,基本只是就知识讲知识,追求的是学生对这个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这种重知识本位,而轻能力培养的知识教学,即使学生对比喻修辞格这个知识点的相关知识理解掌握得再准确、再牢固,而一旦到具体运用的环节,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比喻的修辞进行形象生动的表达,真正起到的作用却并不大。甚至,尽管学生能把有关比喻的修辞知识说得头头是道,但真正要运用一个准确形象生动的比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表达出来,却是难上加难,或者根本就无法做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语文课程对知识的教学更应该重视知识对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作用,更应该重视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功能。所以,语文知识教学只有放到实践运用中去教学,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所以,研读钱梦龙老师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当2011正式版《语文课程标准》再次把知识教学提到应有的位置的时候,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面对像语言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写作知识等等众多的语文知识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思考的就是,语文知识究竟应该怎样教才能起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最佳教学效果。

研读钱老师这样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引发我们思考的第二点就是,教学一个知识点如何才能教深入、教透彻,教出最佳的效果?

认真研究钱老师上述这样一个教学活动设计,这样的设计其实有着非常强的层次感。第一步先是学生高声诵读,对于上面这样一段激情迸发诗意洋溢的段落,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语言的诗意美感和文字背后作者充沛的感情;接着是第二步发挥想象,让学生逐步体会作家或诗人要把丰富的感情抒发出来,必须借助于丰富生动的形象,由“意”达“言”的表达过程,其实就是巧妙组织形象(或意象)的过程;第三步再把想象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实现由意达言的“言”与“意”的转换,从理解到表达;第四步又在第三步的基础上,继续将口头表达深化为书面表达,让学生在思维上更趋缜密,表达上更加规范。一个看似简单的知识教学环节,却把“读、想、说、写”的语文训练搞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

在当前推进有效教学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有效,钱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断,无疑给了我们清晰的示范。有效课堂必须是立体课堂,必须通过教师精心设置的每一个台阶,在教师的引领之下,让学生不断地攀爬,最终登上知识学习的巅峰。而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之所以低效,甚至无效,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不少的课堂只是在一个平面上滑行,没有梯度,也没有高度,没有深度,更没有了厚度。一堂没有高度、没有厚度的语文课,无论如何都很难取得教学的高效益。

研读钱老师这个精彩的教学片段,引发我们思考的第三点是:比较2011正式版《语文课程标准》与2001版试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当正式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再次提出语文知识教学问题的时候,让我们再一次厘清了,关于语文知识,不是要不要教的问题,而应该是究竟怎么教的问题。知识是课程的母体,是学生能力和素养形成的根基,任何时候,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知识的教学,但是,语文课程的知识教学又与其它学科有着显著的不同,就是语文知识的教学不是简单追求知识概念的理解和建立,也不要求知识体系的完整和严密,而是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把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切实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知识教学才不会重新走上单纯的就知识教知识、就概念讲概念的老路上去。而钱梦龙老师上述这样一个比喻修辞教学的案例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示范。

2011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对2001版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深化与完善,在当前学习实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之际,重要的就是要从实践层面上不断对我们的传统教学做出反思,只有这样,新的课程理念才能实实在在走进我们的课堂,作用于我们的实践。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8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