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月,十易其稿,发表得最艰辛的一篇文章……
本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5期,感谢王希文编辑。
夏日的午后,阳光格外灿烂。刚踏着轻快的步子走入校园,张老师就告知我有新的邮件。定睛看去,“中学语文教学”几个鲜红的大字映入眼帘。捧在掌心,轻轻地打开,自28页始,三个整版的印刷……瞬间,亲切、喜悦、欣慰,溢满胸怀……
这是我迄今为止发表得最为曲折、艰辛的一篇文章。
春节刚过,意外地得到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梁明书编辑的用稿建议,很是欣喜,于是乎在梁编的指导下煞是用心地修改着稿子。本人不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居然七易其稿,仍没有达到贵刊的要求。梁编第八次建议后,我终于无奈之,选择了放弃继续……
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我将稿子换了方向,投向了《中学语文教学》。因为一样是核心期刊,权威很高,所以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没想到,这次出奇顺利,仅一周后,就收到了编辑部王希文主任的电话,告知我此文将被录用在第五期。当时,别提多高兴了。多日的辛苦终于没有白费。我甚至在热切盼望着火热的五月……
没想到,半个月后,王编辑又来电话了:稿子在终审时遇到了争议,但仍会给我一次按编辑部制定的方向修改的机会;如果一两天改不出来,就要被毙掉。
这无异当头一棒!如果此刻被毙,还不如当初不给我希望。这次考验,真是很严峻。晚上,我在电脑前修改整理到凌晨一点半,怀着忐忑的心情交卷。第二天傍晚,王编辑又来电话,还要对第三部分进行修改,多加入理论。有一个不眠夜后,第三天又被告知修改小细节、加引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十易其稿后,稿子确定可以录用了……喘了口气……
十分感谢王希文编辑的赏识与指导。在多次和其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王编的热情与严谨。当一本新刊捧在手里,看到里面那多处的修改痕迹,实在是无比感动。看来编辑的工作也真是辛苦,尤其是遇到像我这样不合格的作者……
这次经历,给了我很多启示:只有多读多写、在文章中增加理论的阐述,才会多出精品,受到别人的赏识……
用鼓励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
语文教师都会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学生普遍害怕作文。笔者认为,学生写完作文后,如果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而只是应付作业、一扔完事,是收不到好的训练效果的。久而久之,还会降低他们创作的欲望。所以,学生作文要有读者,教师要有鼓励与表扬的意识。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就作文教学而言,我们应努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把激发动机、培养兴趣、鼓励参与等放在重要位置,使激趣、鼓励贯穿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作文后的批改和讲评阶段。
基于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一直寻找和尝试建立作文激励机制,想方设法通过欣赏展示学生作品、提供发表平台等形式来鼓励,以此来调动同学们的写作欲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精品赏析课扬起大家自信的风帆
语文教学每单元都有专门的作文训练,除此之外,日常随笔也很多。我们作老师的要有一双慧眼,在批阅的时候发现佳词妙句一定别轻易放过,要善于发现里面的闪光点,并让它的光芒及时照耀到学生的心间。
在教学中,我经常举行精品作文赏析交流课。如在每次单元作文或日常随笔批阅后,及时挑出写得好的文章,让小作者到讲台前朗读,然后由同学们自由指出该文的优点,进行学习交流;或是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如在话题作文《家》的讲评课上,我将同学们的作文仔细批阅后,挑出好的文章若干份来做课堂示范赏析,如《家里的味道》、《让爱住我家》、《我们都是一家人》等若干好文进行课堂示范赏析。请看片断:
师:今天的赏析课我们先来欣赏的是李珊同学的《我爱我家》,先请她为我们大家精彩朗读。
(生读后,大家鼓掌。)
师:下面请大家围绕文章的选材、立意、结构、修辞等几方面,指出该文章的优点或不足,可以说一点,也可以说几点。
生1:这篇文章感情真挚,作者将自己对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热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读后让我很受感动。
生2:文章首尾呼应,从两个方面写出了班集体中同学们的友好关系和老师对我们的关心,条理清晰。我也很有同感,听着很温暖。
生3:本文的比喻句很精彩,如:她把八(1)班比喻为“一台机器”,把我们每一位班里的学子比喻成“组成机器的零件”;还把八(1)班比喻为“一台电脑”,把我们的老师比喻为“电脑的主机”,新颖又不落俗套。
生4:如果在两部分的衔接处过渡再巧妙一点就更好了。
生5:我受到最大的启发就是: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写心底最想说的话,这样才能既感动自己又感动别人,而我有时为了凑字数常常编造一些事情,总也出不来打动人的作品。
……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李珊同学作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选取自己最熟悉的事物来写,以真情做主线;除了在句子修辞上下功夫,更通过巧妙的结构和句式来出彩。这是大家在作文时应该学习的。
(赏析几篇之后,师再明确课下的任务。)
师:学习了几位同学的佳作之后,大家也一定对自己的作文有了一个重新的定位,请你根据老师的意见,调动自己的智慧,尝试着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文章不厌百回改”,相信修改后你们的作品更精彩。
每次到前面来阅读自己的作品,大家都会笑脸洋溢,得意之情难以掩饰。而同学们那热烈的掌声、赞美的话语及羡慕的目光,更是会激发学生们写作的自豪感,接下来便是好文不断、精彩连连了。
至于聆听和修改别人文章的同学,听得多了,方法自然也就总结出来了,不知不觉间也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种方法可以让更多的同学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激趣、鼓励,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同学们都学会说“我能行”,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最大限度地树立起自信心,唤起他们写作的渴望。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能忽视的。
二、个性班刊是我们魅力展示的舞台
为了能给大家更多展示的舞台,我尝试着编辑了班刊《金秋的阳光》作文集。刊载的有学生的稚嫩之作,有师生间真挚的对话,语言纯朴,真实生动,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1、注重日常教学的随时积累。
办班刊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日常的很多积累。在日常教学中,我将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场景,如:作文赏析课、语文辩论会、课前演讲形象、班集体文娱活动等,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还将他们平日的好作文吩咐着即时打下来发到我的邮箱,然后我会及时进行筛选、修改、编辑、整理。此外,我还从班里找了两个小编辑当助手,如果有时实在忙不过来,就由他们帮我做一些收集工作,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选材水平。
当然,这项活动不仅仅是几个写作文好的同学的专利,还要尽量兼顾中后等生,给他们以更多的鼓励与指导,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且全员都积极参与到班刊的写作之中,让每一个同学都不掉队,都跟上和老师一起快乐写作的步伐。作为老师,能踏下心来实实在在为学生做一件事,虽辛苦却也是让自己无比欣慰的。
2、激发快乐写作的自豪情怀。
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日常很多宝贵的素材,接下来就该排版了。为了突出其鲜活、生动的特点,我就将平时积累的照片适当地插到文章中,基本上谁的文章插谁的照片,实在没有就插和内容相符的图片。然后再根据内容一一撰写评语、序言、后记,排版完成后就可以印刷了。美文佳图相映,黑白彩印并茂,十分精致。
每一期的班刊发到手的那一刻,同学们都会欢呼雀跃,然后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能让自己的文章变成墨字,这是多么让人期待和欢呼的事呀。
看,同学们先来找找自己的文章,再看看在班级学习的照片。这样的作文集,吸引同学们的程度远远超过在书店里买的《作文大全》,因为它更加鲜活、真切。试想,几年甚至于几十年之后,当大家再次拿起这本《金秋的阳光》,还将是多么的亲切与温馨,昔日的学习场景、浓浓的甜蜜情怀,一定会再次回荡在心间。
如今,我们的班刊《金秋的阳光》已经成功出版了两期,以其生动的内容、巧妙的构思、重展示与鼓励的特点得到了区教研室领导及各校老师们的肯定。我很欣喜地看到:同学们变第一期时的怀疑、犹豫、不热心撰稿到第二期及其之后的积极响应、不时有稿件投过来、热情在持续增长,且作文水平呈现出了“质“的飞跃。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的班刊还会继续以每学期至少一本的频率诞生,也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三、班级博客将课堂写作之路延伸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我把博客引进作文教学领域。因为相比单纯的日记,博客上的文章更有生命力,博文写作有“发表”功能——它有更加众多的读者。尤其是博客作文所产生的多元评价更是让学生的个性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使学生在个性张扬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进行作文,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在班刊《金秋的阳光》出版后,为了进一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我开通了班级博客,并取名为:奋斗阳光班。在博客中,我将班刊上同学们的作品一一发表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且都辑入“芳草萋萋”部分;此外,还有老师的部分写给他们的文章选入,辑入到“一路同行”部分。——师生同台,一起成长。
1、教师牵引,写作、提升新领域。
我建议大家都能开通自己的博客,并坚持写作,都来和文学大家对话;同时,自己也将班级活动的情况、照片,自己的教学感想、对大家提出的愿望及要求定期写出来,在班级博客上发表。这样同学们就可以随时登陆、浏览、评论、投稿。
很快,家里有电脑的同学都注册了自己的博客,很多同学都能每天登录博客,到班级和同学间的博客串门、并按时写作。
如于杰同学是第一个开通博客的同学,在第一篇日记里,他信誓旦旦地说一定要坚持每日一文。于是我趁热打铁,给了他极大的认可,回复了很多条评论。结果,一直到现在,他果然做到了每日一文,作文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当然这期间,该生也产生了几次动摇,但我及时地提醒、呼唤,让他放弃了松懈的念头。
于志宽同学开通博客后,就热情地开始了快乐的写作之旅,不仅尝试着写了极富个性的好散文,还尝试着写起了长篇连载,最近又学会了写作剧本。在班会上,他的三段原创小品被大家生动地表演出来,让我很感动。
每个人都有希望被关注、被认可的心理,以前学生的文章,读者就是自己的语文教师,而博客上任何一篇文章势必都会引起教师以外的“别人”关注。读者多了,他就会更认真、更用心去写,尽量在自己的水平范围内追求完美。只要有新作文发表了,我都认真阅读后写上三五条幽默诙谐的评论,指出优缺点,提出新希望。这样在老师和同学们热情的评论及真心鼓励下,作文对他来说也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了快乐的创作,成为了另一种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自我的方式,进而自觉地给自己重新定位,一步一步朝着写作的殿堂坚定地进发。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完成时,那他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2、热情参与,选文、发表好途径。
为了减轻同学们负担,且让大家更热衷写博文,我还制定了优惠政策:每周能发三篇及以上博文的同学就不用在日记本上写日记了,变纸上批阅为网上交流、选稿,这让更多同学看到甜头,增强了写博文的欲望。
对于写作文好、家里却没有电脑的同学,我鼓励他们用笔记录,然后请人帮忙代为打出来,将电子稿发到我的邮箱里。凡是好文章,只要被我修理过关,就将它发表到班级的博客上,这将作为我们下一期班刊《金秋的阳光》的入选作品。看到别人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在班级博客发表,越来越多的作品被选入班刊,即将印成铅字,大家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都想方设法地去写、去投。而在作文的选择上,我也注意到了照顾中后等生,尽量给他们一个机会、寻找一份自信。
如吕福钦同学平时基础极差,但这次他却以同学志宽主动掰断新尺,借他半把尺子的小事为触动,写出了《半把尺子》的绝妙构思。虽语言运用有一些错误,但我帮他改正后准许发表,这让他心底乐开了花。
中等生李阿飞同学写出《一分钱》后,我鼓励他打印并发表,很快他又写出了第二篇、第三篇,拿过来请我批阅。对阿飞同学的进步及主动写作的精神,我在班里大力表扬,并希望大家都能向他学习,给自己一个发表的机会。在我的多次鼓励与表扬下,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同学进入到主动写作的行列。
如今,我们的班级博客已累计发文200余篇,同学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写作热情大幅度提高并持续上涨着。很多同学在作文中写到:“现在的我们,再也不怕写作文了。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被老师发表在班级博客上,我们多么高兴呀。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都爱上了写作文,爱上了写博客,很快班里就出现了一大批会写作的‘才子’和‘才女’。”
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适当借助博客图文音像并茂、交互性强、反馈及时等优势,恰当地运用博客这个助力器,就能使作文教学更富有生机,真正达到语文新课标中要求的“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和“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没有一个孩子骨子里是不要求进步、学习中是不需要被肯定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作文教学要重视“鼓励”的作用,大面积地欣赏学生的作文。“鼓励”这种驱动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冲破敬畏作文的藩篱,由怕写变成愿写,愿写变成乐写,再到自觉主动地写。
当然,写好文章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效,而是个“慢功夫”。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一次表扬鼓励不够,要连续刺激。教师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发表展示的平台,在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下,让学生的写作热情一直处于燃烧的状态。只有全体同学都行动起来,才是真正成功的作文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