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秋声诗语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8

[转载]智慧应对语文教学中的“启而不发”

$
0
0

(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  B刊》,2016.05)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设计好课堂问题,把它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以促使他们有意义的学习。倘若难度系数溢出了发展区,课堂提问就会陷入了“启而不发”的泥潭。既然问题设计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智慧化解“启而不发”的困境呢?

一、缓坡,降低问题难度。设计课堂问题,对难易度的把握无疑是很重要的。问题太易或太难,都达不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所以,设计的问题,既要能让学生感受到有一定难度,又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完成的。如果问题本身难度较大,但又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那就要添加一些辅助环节,以便减缓问题坡度,降低问题难度,使学生在缓坡上拾级而上,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例1  苏教七上的首篇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第四段非常重要,其语句典雅,哲理深刻,教者必然会问:“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本段内容吗?”而此问题一出,结果总是不尽如意:学生要么照本宣科,读读原句;要么东扯西拉,摸不着边;要么一声不响,坐等老师讲解。

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平缓问题坡度,增添辅助环节,让学生逐步“攀援”,就成为必然。方法为:⑴第四段主要写了哪四点内容?请圈出关键词句。⑵小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完善答案。⑶教者出示连线题,学生独立完成。⑷学生概括语段内容。

11                 文学内涵

24                 文学特征

58                 文学与现代人发展的关系

913                文学的功能

这是笔者在教学本文时采用的“缓坡”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学习专注,合作交流主动,学习目标自然达成。特别是连线题,降低了阅读难度,排除了部分学生的阅读障碍,还让学生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消化到吸收的过程,进而真正理解了该段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句诠释了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文学与现代人发展的关系。

二、分解,打开问题通道。学生对知识意义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从零碎到完整、从部分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同样要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其切入口要小而明,针对性要准而强。如果非要把一个宏观问题直接抛掷出来,那紧接着就需要“动手术”,把它分解成若干个紧密联系的并列式或递进式小问题,组成一个由具体到概括、由现象到本质的问题群,引领学生突破思维阻碍,一一“攻坚”,层层“克难”,最终全面“突围”,取得整个“战役的胜利”。

【例2  《幽径悲剧》描绘了藤萝之美,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现实,抒发了季羡林先生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教学本文时,有些老师直接提出“幽径悲剧的‘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学生既不会认真阅读文本,也抓不住重点,而是仅仅从文中找几个句(段)读一读就“偃旗息鼓”了。因为这个问题范围宽广,思维量大,学生难以应对,“启而不发”的怪象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郭晨曦老师则另辟蹊径,颇有“庖丁解牛”技法,他把这个问题切分为四个小问题,逐一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下面我就和同学们一起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从空间、时间、古藤的存在状态、作者的心理感受四个角度探究《幽径悲剧》的悲剧性。”1

顺着这一教学思路,学生逐渐理解了“悲”的内涵:空间角度的悲剧性(在有文化的地方发生摧残文化的事件)、时间角度的悲剧性(古藤历经文革浩劫十几年后又遭厄运,这段时间长度诉说着文革幽灵的顽固)、古藤存在状态角度的悲剧性(幽径里古藤萝界的“鲁殿灵光”遭到毁灭,意味着种类的灭绝)、“我”的心理感受角度的悲剧性(“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虽然“我”有珍爱历史文化遗存的意识,但是没有保护它的力量,只有“奈何”的呐喊)。

这是郭老师教学《幽径悲剧》一课的内容概述,或许我们仅仅凭此要点摘要,尚不能看到其全貌,但教者在问题分解上的匠心独运、在启发诱导上的非凡睿智已得到彰显:围绕“悲”字设问,虽然起始问题大而难,但紧接着的巧妙布局,就不但降低了问题难度,而且指向性极为清晰,学生就能围绕四个小问题,逐一思考,分步解决,最后通过整合概括,完成了对“悲”之内涵的全面而准确的解读。

三、铺垫,指明问题方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难点,其原因相当复杂,但概括起来,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难以理解而成为难点;二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属于宏观或微观世界,不能全面地、直接地感知,难于形成真实的表象而形成难点;三是一些区域性的事实材料多而杂,容易混淆不便记忆,也可能成为难点。因此,教师在编制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让问题尽量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阅历相匹配;倘若非要将问题指向学生较为陌生、难以理解的领域,就要针对问题难点,预先准备好相关的课程资源,当学生思考问题时思绪堵塞、遭遇障碍之际,就要及时补充,适时呈现,让他们借助外力,化解难点,走上融会贯通的“快车道”。

【例3  教学《五柳先生传》,老师们大多会把对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名利”独特个性的理解作为教学重点,九个“不”字句更不会放过。然后,由于学生对东晋社会的世风和陶渊明的个人境况不了解,要么变成教师一讲到底,要么学生脱离文本空说空话,其效果自然很差。对此,唐若丛老师就显得极为机灵:既抓住了重点教学,又能在学生困惑时给予“铺垫”,适时提供背景材料,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下面就一起来欣赏教学实录(片段):

:这篇短短的文章,几乎就是用九个“不”字句组织起来的,“不”字显然就是全文的关键词。因此,我们一起来研究本文的“不”字。请思考,作者到底想对什么说“不”?(学生独立思考后)为帮助大家正确理解,这里提供一些背景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讨论、探究。

东晋末年,门第观念盛行,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而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生:陶渊明对当时的门第观念说“不”。当时人人都以出生于名门望族为荣,而五柳先生却说自己“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讲身世,不重门第。

生:当时人人都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而五柳先生是“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可见他对当时的世风说“不”。

:“好读书,不求甚解”,体现了陶渊明博学而洒脱的特点。

生:“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自然率真的性情之人。

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都在强调作者的贫穷。

师:生活如此贫困,陶渊明心态如何呢?请继续在文中找根据回答。

生:陶渊明是“晏如也”——依然保持悠然自得的心态。

师:说得多好啊!总结一下吧。

生:这九个“不”字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和追求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背道而驰,突出了他是一个与世俗格格不入的隐士。

师:谁再来概括一下五柳先生的性格?

生:淡泊名利。

师:仅此而已?

生:安贫乐道。

师:很好!这九个“不”字句像一条红线,把全文串起来了,把五柳先生的特点突出出来了,也为我们背诵文章提供了线索。2

四、帮扶,拨开问题迷惑。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提出后,学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思考,才能有信息反馈:一是有许多学生陆续举手,回答也很正确;二是学生虽然说了一些,但往往丢三落四,答非所问;三是无人举手,流露出无奈的神色……针对后两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予以帮扶和引导——或提供事先准备的“示例”“范例”,引领答题思路和方法;或组织合作学习,依靠集体力量排忧解难;或教师主动介入,通过询问、倾听、答疑等途径,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迎来柳暗花明的“世外桃源”。

【例4  欣赏了《七颗钻石》中水罐的神奇变化后,同学们领悟到爱心的可贵和伟大。这时,笔者顺势追问:小姑娘的爱心主要体现在爱母亲、爱小狗、爱路人三个方面。你认为哪一个最重要的呢?

(问题一出,先鸦雀无声,静默思索,接着就争执起来。见此状,我适时组织合作学习,让他们谈各自想法;同时加以巡视,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1:我们组认为爱母亲最重要,母亲病了,小姑娘才出去找水的。要是母亲没病,出去找水的一定是母亲。

2:我们组认为爱路人最能体现小姑娘的爱心。对素不相识的路人都充满爱心的人,一定会爱母亲的,所以,爱路人更能说明小姑娘的仁慈心肠。孟子就说过:“爱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足以说明爱路人已包括了爱母亲。(掌声响起)

3:我们组认为爱小狗最重要。当时非常缺水,母亲没有水喝就要死亡,而小姑娘还能给一个动物水喝,这说明她心地善良。这样善良的人,自然会爱母亲和路人的。

4:我们组的观点与其他组的观点是同中有异。爱母亲、爱小狗、爱路人三方面同样重要。理由有两点:第一,它们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来解释爱心的含义;第二,从文章结尾看,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也就是说,希望人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拥有一颗关爱他人之心。(掌声再次响起)

这则案例通俗易懂,阐述的道理清楚明了。教师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等帮扶手段,让肤浅的理解上升为理性的思考,让散乱的答案升华为灵魂的洗涤,形成的结论也就更为合理和正确。

从“启而不发”走向“启而有发”,看似简单,实则颇有“玄机”:它外显的是教师的善于点拨和巧妙引导,考量的却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实践智慧。每一位语文教师,只有用心投入,睿智发现,智慧把握,及时理答,才能让语文课堂走向“圆润”,走进智慧的殿堂。

(作者:仇定荣)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