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秋声诗语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8

[转载]王老头: 语文品质札记(1)

$
0
0
  
           语文品质札记(1)

重读《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883年版),发现他一直十分重视语文品质,虽然没有直接用语文品质这个词;比如他在阅读《人民日报》等报纸时,就非常注意其中文章的语言表达,看见有什么毛病,往往就会坦率地指出并作简明透彻的分析,对我们研讨语文品质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兹扎出他在书中的一些相关内容,与各位分享。

01  吕叔湘指出:“文章的内容多半离不开人们的活动,人们的活动又离不开时间和地点,也常常牵涉到-一些数目。文章的内容要真实,其中也就包括时间、地点、数目方面的正确性。正确与否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文章里的时间、地点,数目跟实际的时间、地点、数目是否相符;二,文章里的几个时间的长短和先后是否合得拢,几

个地点的方向和距离是否合得拢,叽个数目的加减乘除是否合得拢。”

     且看他举的例子及所作的分析。

(1 )  1924年沙特攻占汉志,把侯赛因逐出阿拉伯半 岛……侯赛因被逐出阿拉伯半岛后,英国于1921年扶植他三子费萨尔为伊拉克国王。(《人民日报》1958724日第三版,《哈希姆王朝和阿拉伯联邦》)

这里的19241921合不拢。如果这两个年份都不错,‘侯赛因

被逐出阿拉伯半岛后’的‘后’字就有问题。

(2)爱尔弥纳城堡,就是1487年葡萄牙人在那里建筑的,

1637年被荷兰人占领,1872年英国人从荷兰人手中夺为己

有。……其中最著名的是1680年,爱尔弥纳附近的人民,

为了抗拒葡萄牙人的侵略,舍发动过一次英勇的抗战。……

1808年又是爱尔弥纳附近的人民,将葡萄牙的喊首派驻爱尔弥纳城堡的总督杀掉。(《人民日报》19621013日第        四版,《西非日记》)

如果第一句里面所说的事实不误,那末1680年和1808年两次反侵略斗争的对象就应该是荷兰人,不会还是葡萄牙人。如果还是葡萄牙人,前面所说1637年被荷兰人占领就不会是事实。

……[新华社电] 广西有僮,汉、瑶、苗、侗、回、仫佬、毛难.水家、僳倮、仡佬十一个民族。

   [‘风土人情’介绍] 广西是个多民族地区,除僮族和汉族外,

还有瑶、苗、侗、仫佬、毛难、回、倮保、水家、仡佬等十一个

少数民族。(均见《人民日报》195835日第四版,‘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专页)

根据‘新华社电’,广西一共有十一个民族;根据‘风土人情介绍,广西除僮族和汉族外还有十一个民族,一共有十三个民族。哪一个对呢?看来是前一个对,后一个错了。因为后者虽然说‘除僮族和汉族外’还有十一个少数民族’,可是只举得九个名字——         

不多不少恰好是十一减二等于九。

吕叔湘说,他不能同意以为这些只是“小节”与文章好坏关系不大的看法。(参见该书283---285页)

02  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新闻不同于文艺,文学作品有时候为了取得别种效果,可以有意识地牺牲准确性,新闻报道不允许这样做。”

他举例说,“《人民日报》今年八月三十一日第六版《非洲三国友谊行》,第一句是‘七月底到八月中旬的非洲,阳光灿烂,繁花似锦……’。按说非洲是个相当大的地方,北起北纬375°,南至南纬35°,差不多一半在北半球,一半在南半球,好塑角附近的季节跟地中海沿岸恰好相反。标题里的非洲三国是索马里,加蓬、喀麦隆,都在赤道附近,这里一年四季都是‘阳光灿烂,繁花似锦’,不限于七月八月,可是笼统地说整个非洲在这个季节都是这般模样,就不太准确了。”又如“《人民日报》今年九月十三日第二版有一幅照片,说明是坦桑尼亚总理索科伊内到京,由我国总理陪同索科伊内总理‘绕场一周,同欢迎群众见面。’这个‘绕场’是绕的什么场啊?当然,从

照片也可以看出来是飞机场,但这不能成为不说‘绕机场一周’而说‘绕场一周’的理由。也许因为不是整个飞机场?那也只能说‘绕行一周’,不好说‘绕场’,一说‘场’,读者就要问‘什么场?’”(参见该书)——我觉得“绕场一周”用在此处,仍然不够准确。

     他说,“准确性特别表现在前后照应的场合”。他举例道:

“《人民日报》今年八月二十九日第五版《萨瓦河畔新家园》里边说:

        ……居民中包括……四千多名大、中.小学的学生,三千

多名学龄前的儿童。

在‘萨瓦’地方共同体,有一所八年制学校。共同体的三

千名七至十五岁的学龄儿童全部就地入学。……离这所学校不远,便是一所幼儿园,共有四百多名三至六岁的学龄前

儿童。

 ……又指着远处的一大片空地说,这里,我们将兴建一所

中学,一所托儿所,它们将同已有的小学、幼儿园‘配套成龙’,

 形成初步完成的教育网。

这里有两个问题:(1) 学龄前的儿童共有三千多(这数目大概不会错,跟三千名七至十五岁的学龄儿童成比例),可是这幼儿园里的三至六岁的儿童只有四百多,难道三岁以下的儿童有二千六百多吗?这不近情理。大概幼儿园不止一个,那八年制学校附近的幼儿园只是其中之一。如果加一句‘这样的幼儿园还有好几所’,就不至于引起读者的疑惑了。( 同样,那将要兴建的托儿所大概也不止一所,幼儿园和托儿所都不宜于太大。)  (2) 前边说‘八年制学校’,后边说‘小学’,是不是一回事? 看上去是一回事。那就不该前后名称不一,引起疑问。”

    他还指出:“话说得不清楚,叫人不好理解,或者可以有两种意思,这也都是违背准确性这个原则的。还拿上面提到的《萨瓦河畔新家园》做例子。那里有一处说:‘共同体开设了一所为期半年的青

年业余政治学校……。’这‘为期半年’是说这个学校只办半年吗?大概不是这个意思,是一期半年的意思。可以就用‘半年一

期’,或者‘半年制’。”(参见该书286---289页)

03  吕叔湘在《读报杂记》里就语言表达提出了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许多错误不涉及语文修养,只是粗心大意的结果”。如:

“《人民日报》1981427日第三版《台湾简讯》里边有一条:

台湾鼠患严重,高雄市人口一百二十万,老鼠却有四百八

十万只,为人口的三倍。

 48000001200000的四倍,小学生也知道。作者怎

么把它错成三倍的,我们不知道,编辑同志竟也好象视而不见。”

     最近我的朋友吴泽顺先生过访,并赠其著作《野猫禅》(吉林文史出版社1911年版)。该书第26页写道:

         211名校有这么一位教授,……在其专门评价人物的大作中有这么一段类似相声小品的文字:李自成的爱将刘宗敏抢夺了安禄山的爱妾,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写出这样石破天惊的句子来,若说这“不涉及语文修养,只是粗心

大意的结果”吗?似乎并不靠谱。若说是缺乏历史常识吗?人家毕竟

是教授、博导呀!怎么看?姑存而勿论。

     二是,“新闻报道经常要跟数目字打交道,时间、空间.物件、

钱币都有数目问题,有时候一个数目的来历不明,有时候这个数目和

那个数目打架”。他举例说,“《人民日报》1981618日第一版

有一则关于庐山修筑观瀑路的报道,全文如下:

为使游人真切地观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

天’的奇景,专门修筑的一条通往庐山秀峰黄岩瀑布的道路,

    于五月中旬完工交付使用。这条观瀑路宽18米,长1800

    米,沿此路步行45分钟即可到达瀑布崖。

这一则新闻报道有两点没交代清楚。首先,这条路光有终点(通往秀峰黄岩瀑布),没有起点,这1800米是从哪算起的呢?其次,这条路长1800米,就是18公里,步行要45分钟才能到达终点,合25分钟一公里。如果修筑的是现代化的道路,行走一公里要不了25分钟(只要一半时间)。如果修筑的是爬山的石级路,应该说明,免得读者疑惑45分钟这个数字有错。(索性不写多长时间走完倒也不至于误会。)总之,编者对这篇来稿要打个问号,去封信问个明白。”

     三是,为了标题吸引眼球,语不惊人死不休,竟罔顾事实、常

识胡编乱造、胡言乱语,是为“标题党”。此党原来几十年前早就有

了。吕先生指出:“人民日报19814月问(日期失记)有一个标题是

《积极建设无水草原》。这个标题令人不解。要建设草原就该建设一

个水草丰盛的草原,千吗建设一个无水的草原呢?看本文才知道是要

在一个原来缺水的草原上进行建设,使它水草丰美。可是这个标题把

话说拧了,变成不可理解了。

看起来,标题之学在新闻里还是相当重要的科目,既要言简意赅,又要一看就懂,不生误会。”

    四是耍“花腔”。吕先生指出:

        《人民日报》1981619日第八版有一篇题为《时

间面前的年轻人》的不长的‘抒情散文’,其中有底下这些句子:

乘晨曦,杀一把带露的鲜花,摘几枝含苞的杨柳,这是时间留下的见证……

我看见,你们用炽热的鲜血浇出青松绿杉的圈圈年轮;高楼矗起.你们向宇宙探讨着人生……

时间啊!有时象雷电一闪而过,……有时把希望、回忆压

缩在流水之中。

        我在前边说过,现在报刊上的文风比‘四人帮’时期大不相

同,那种假、大、空的文章已经少见。但是另一种不健康的有时候还要露面,这就是那种扭扭捏捏的‘花腔’。这种文章乍

一看似乎很漂亮,可是禁不起推敲。拿上面抄来的例子来看,试问:含苞的杨柳是个什么样JL?又怎么是时间留下来的见证?怎么用鲜血浇出年轮? 怎么向宇宙探讨人生? 时间又怎么压缩希望和回忆,怎么把它压缩在流水之中?三问两问就变成一堆无意义的废话。作者能用大白话说说究竞都是些什么意思吗?

     吕先生所说的这种“花腔”,现在还有,仍未绝迹;但更时兴的

似乎是骈体句式的滥用,可不用而用,特别是不该用而用,给人家一

种华而不实、仅仅为了卖弄词句的感觉,其内容的可信性则几乎丧失

殆尽。

     四是乱改成语。吕先生举例说:“某报1981620日第二版

转载了一篇文章,里边有一句:‘巴’片(按指《巴山夜雨》)获得的

诸项大奖实是名至实归的。’把‘实至名归’改成‘名至实归’,意思

是名气大了,质量也就跟着上去了,天下有这个道理吗?

    现如今,还有一种毛病是成语谐音几乎泛滥成灾。谐音本是一种

修辞手法,用得恰当,妙处横生;但不分场合过了头,效果就会适得

其反。

     读吕先生的文章,不但它的内容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好好学习;

就是它的遣词造句,也具有极高的语文品质,值得仔细品味。

                              2016.4.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