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秋声诗语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8

[转载]文本解读不是教师的“独角戏”

$
0
0

文本解读不是教师的“独角戏”

文本解读的另一维度——学生的视角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董彦兴  于保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的角度有异,眼中的景色自然不同。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从同一篇文学作品中也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很多观点看法甚至与作者的创作初衷相差很大。文学活动的四大要素谈到“世界”这一点时,既包括了作者的世界,也包括了读者的世界,两者并不能划等号。而读者众多,不同的环境塑造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不同的性格、修养、学识,甚至不同的年龄,也决定了不同的阅读体验,于是文本解读就丰富多彩起来了。

比如《三国演义》,小学生读它,喜欢文中武将的战斗力高低;大学生读它,敬佩豪杰的意气风发,各展才能成就事业;中年人读它,学到的多是立足职场的智谋。

文本解读,就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作品的价值,因为读者的不同,所得出的体验和收获也不尽相同,我们中学教师也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到文本解读中,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但也能收获自己的观点,为以后的成长积累更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成长动力。

一、文本解读,贵在独立性

文本解读是个独立的过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在其中获取独特的阅读体验,这是文本解读的最大意义。可我们很多老师就缺乏文本解读的独立意识,对文本的认知还停留在以前自己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教参资料的层面上,成为教参的传声筒和复读机。固然那些传统的解读集合了很多人的智慧成果,很大程度上可以借鉴,然而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没有独立意识,真是一名语文教师的可悲之处。

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能力,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有明确的“我”的独立意识,就可以获取教参资料以外的知识,特别是结合自身经验,从中挖掘出更多的东西,甚至超越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也是文本解读的意义所在。

当然,文本解读不仅是老师的任务,也是学生必须做到的学习活动。

教师在坚持文本解读的同时也要坚持让学生去解读文本,让学生坚持独立地做文本解读,即使学生得出的结论是肤浅的、幼稚的,也是一种独立经验,有利于他们的长久发展,应值得教师尊重和珍视。老师学生同为文本的读者,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既尊重了学生作为读者的个体价值,保护了其积极意愿,也让他们的思想与智慧在课堂上跟老师的思想与智慧形成碰撞,产生切磋意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如果我们老师担心学生这不会那不懂,不仅屏蔽了学生的独立见解,挫伤了其积极意识,而且搞一刀切,大一统,千人一面,既是对学生最大的戕害,也是对文本最大的伤害。

正如流传的那个故事,不同的群体面对白纸上的圆圈,有着不同的反应,少年组给出的答案之丰富性让成人组汗颜,学生虽然年幼,阅历尚浅,但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传达出其难能可贵的多向思维,甚至有时候超越老师。

当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都对文本得出不同解读,文学作品就能呈现出意蕴的丰富性和趣味的盎然性。

同一篇课文,比如《我的叔叔于勒》,成人更多地从菲利普夫妇身上看问题所在,少年学生们常常从“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应该更切近作者初衷。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观点,读《羚羊木雕》,学生都为“我”鸣不平,对文中的父母表示不满。而从成人的角度看,父母的做法却有着更普遍的生活意义,特别是为人父母后再读它,那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课堂上,很多课文完全可以尝试“师生共赏、多维度解读”的方式,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读者们”切磋交流,这样双方都能获得彼此独特的经验体会,课堂更能呈现出互动活跃、丰富多趣的氛围,不至于形成一言堂。

二、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

很多优秀作品,其意义已经超过作品本身,超出作者最初定义的范畴,就是因为读者世界不同,收获亦不同。其实文本的解读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深浅之分,文本解读是多维度、多层面的。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更有其复杂性。它需要由教师摆渡到学生那里去,老师的解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这一维度。

“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语文老师务必尊重学生的独立解读,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认知规律,及时鼓励学生的独立解读,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和点拨,让他们更好地深入下去。特别是学生得出独到的见解,不仅值得老师表扬,也值得老师学习和借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有时学生的见解可以超越老师,“青出于蓝”是最值得老师赞叹和欣喜的。

学生的解读,具有教师群体所缺乏的优势,教师对课文的认识常常落入俗套,带有惯性思维,跳不出窠臼,加之多数教师的解读具有强烈的应试功利性,局限性就更强了。学生解读常常带有最初的朴素感觉,而且从青少年的角度思考问题,会另辟蹊径,得出不同于教师的观点。读《五柳先生传》,教师们大力赞扬陶渊明的安贫乐道精神,而有些学生对他的嗜酒,无所作为大加讨伐,不屑其不思进取、消极堕化的表现。尤其读到其《归园田居》“草盛豆苗稀”时,很多学生对他平日的疏于管理异常不满,认为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自讨苦吃……教师从人文价值角度看到的陶渊明高洁傲岸,而学生心目的他却是如此潦倒不堪。

当教师以熟稔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文本时,常常做困兽犹斗而不自知;学生因为其保持着认知方面的纯真和淳朴,对文本的解读反而更趋于返璞归真的态势,他们的解读视角符合发展规律,适合学生群体的角度,得出的认识看法正好从另一方面诠释了文本的丰富多彩。即使在常人看来还有些幼稚肤浅,也是有代表性的,至少是这个年龄阶段的读者所具备的认知世界。

我们要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解读,并从中获取一些信息,正好弥补自身之不足,也更好了解自己所教授的群体是如何的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要与时俱进,莫一厢情愿

文本解读因为其独立性,具有不可替代性,也造成了彼此交流的障碍,毕竟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有异。教师必须注意知识的传播对象所具有的特点,形成融洽畅通的交流渠道。

文本解读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务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寻找出一条师生共赏、共赢的途径。这条途径应该不偏不倚,视情况而定。既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今的环境变化,也不能脱离作者的时代背景,既要尊重作者的创作初衷,也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

如果教师还沉浸在对文本的解读陈旧的认识中,不了解当今学生的思想状况,不了解他们成长的环境变化,就难以与学生形成畅通的交流渠道,甚至造成“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

脱离当今的时代特点,让学生不愿意接受;而过分地剥离当时的背景环境,也是不对的。毕竟作者创作文本,肯定带有时代意义,有时老师过分解读,或断章取义、或牵强附会,难免有失偏颇,自以为高深,未必在学生群体中引起共鸣,未必得到别人的认可,韩军老师在讲《老王》时,就几乎完全剥离了作品的时代烙印,忽视了当时的环境,而是完全与今天社会环境相结合,过度地拓展延伸了文本的社会意义,这样讲课,确实另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在公开课场合上大放异彩,学生似乎更加容易接受。其实作为听课者,我却感到有些别扭,就是觉得这样的解读文本,没有顾及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完全成了今天版的老王。

老师解读得深入,也可能是一厢情愿,就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看,我们一定要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不能自己唱独角戏,感动了自己,却没有感动学生。作为教师,务必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独立解读能力,权衡之下,老师从中寻找一条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形成和谐畅通的局面,不至于走得偏激。

文本解读的最终决定因素是读者,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独立世界,老师的引领是非常关键,需要注意牵连起作者与学生的桥梁沟通作用,更要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要让他们妄自菲薄,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是尝试去解读文本,学着敢于抒写自己的解读体验,逐渐培养起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性格。

教师的解读只是满足学生一时之需,决定未来的还是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毕竟学生影响着将来的时代,他们才是大有潜力的。不要因为目前的形势就丧失了对他们的信心、耐心和呵护,“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可以开创出另外的天地。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