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十年课改,我们发现十年来语文界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涉及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评价、教师与学生多个维度,成果是巨大的,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热衷、盲从、困惑,到逐渐归于沉思,我们终于会发现在前进中竟也丢掉了一些本质的东西,我们在不断创新的同时,却把几代人积淀下来的许多宝贵经验丢失了。
一、教学视野:语文的课堂是开放的
生活世界的教育和科学世界的教育各自具备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存在于这两个世界中的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对人的生长而言,两个世界的教育应当是对立统一,互相补充的,而不应当存在任何的割裂和脱节,这是人性的丰富完满性的必然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向学生开放语文学习的“生命场”,找到语文的“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烦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急。”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常常见到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学生圈在教室里,圈在语文教材里,圈在题海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这种脱离社会的语文教学,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操的有效途径。真正的语文学习是在实践中熏陶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
二、教学积淀:阅读是成长的基石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一本好书,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是孩子终生享受不完的利息。现在学生识字量少了,阅读量少了,写作量少了,学习快乐感低了;相反的是,作业多了,考试多了,谈论分数多了,烦恼却也多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作业占据,还要读各种形形色色的辅导班,这样所剩无几的一点可怜时间,就是看看电视、逛逛网络,很少看书,或者根本不看书。在语文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的考试占去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而言是在建空中楼阁。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阅读是一种综合吸收,应沉潜于其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都是诵读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所起的重要作用。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阅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语词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而是要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三、教学内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语文教学观念日新月异,相应的教学模式也层出不穷,新的理解、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鱼龙混杂地涌入语文课堂,直接导致语文课堂中充斥着许多非语文的成分:哲学的、史学的、生物学的,还有唱的、画的……动即小组合作,静即自主探究;把其他学科内容请进语文课堂成了综合,把学生带出教室之外即为体验……这些为形式而“新”、为热闹而“新”的语文课实际上是语文课的一种泛化,至少是理念上的泛化,内容上的混乱。……诚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联系、拓展、延伸、综合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游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追求旁征博引的效果就可谓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了。语文课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亏的不只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叶圣陶)。
四、教学手段:应该是自然天成的
观摩各级公开课,印象最深的是现在的课堂太花哨,多媒体、课本剧、合作探究……名目繁多,学生在配合演出,观摩者在看热闹。有一个教师在教学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先是让学生听课文的配乐朗读,然后做那个女孩子的折的纸船,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自己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的内容;欣赏完了画面,又让学生听了满文军的《懂你》这一首歌……这是在教语文还是在上思品课呢?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管该不该用,有没有用,一律使用多媒体,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图片、影像,用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用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克瑞格·贝瑞特博士说过:“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不加节制地使用多媒体,不仅没有很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反而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些人高调宣扬发明了语文教学“立竿见影”的教学模式,大家都按一定的既定程序操作,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程序,就好像是在流水线上“做工”。语文教学与学习已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注定了语文课是不能有模式的,而是开放的,自由的,生成的。真语文强调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找不到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教学不搞花架子,倡导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老师上课就靠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尽量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而不是让他们沉浸在视频和歌声之中,沉浸在艺术的欣赏与享受之中。我们仔细看看魏书生、钱梦龙、贾思敏等名师,既没有把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都技术化处理,也没有规定教师讲课不许超过10分钟,小组交流必须保证15分钟,学生练习必须保证20分钟等等。
五、教学价值: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何引导师生向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而努力,单凭语文课堂教学的灌输、课学教学的指导是不能真正把大部分师生的教、学行为引导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轨道上来的。当下的许多语文课用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基知识,紧扣高考题型的习题训练,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和领悟。语文的素养在于日积月累,而非一蹴而就,带着功利目的去背文章、学知识、抄答案,其结果只能是得到了分数,失去了未来。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有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更要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的提高,人格、个性的形成。语文学习就是人的成长,一切的语文活动都是教育学生在审美的世界里体验人生、感受自我——识字是文化的滋养,阅读是精神的交流,写作是情感的宣泄。
语文课程改革,既要有新理念的向导,又要实事求是,面向实际;既不能因循守旧,又要避免矫枉过正;既要有所创新,更要坚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应该是语文教学坚守的本元。在改革过程中,掌握其“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使学生获益、语文受益,来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