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是权力部门的印钞机
李志刚
中国大陆评职称的游戏规则由政府人事部门制定,与职称评定相关的门槛多多,如外语(A、B)、计算机、科研成果、专业课考试、论文发表费、论文鉴定费、考试费、科研立项查新费、学分、公共课、下基层等等,光考试费、资料费以全国事业单位3100万工作人员算,每年初、中、副高、正高职称考、评定所产生的金钱收益达200亿之巨,这么金钱由权力机关人事部独吞了,职称评定是权力部门的唐僧肉!
如今,职称评聘制度依然在隆隆进行,表面上看,通过职称评聘,产生了多少叫兽砖家,产生了多少“高级人才”,但事实是职称评聘成了权力部门的印钞机。所产生的罪孽深重,祸害民族。
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谋取利益
职称是能力认定,是对专业技术人员所从事专业技术水平的认定。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全才,只要他在每一领域取得成就,就应评给相应的职称。让人费解的是主管部门却要在评聘职称中加入许多的附加条件,并坚持一票否决。如所有参加申报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参加计算机的考试,合格才有资格申报。有的行业要考英语,有的行业要考普通话等等。计算机的应用到底跟专业水平有多大的关系?没有发明使用计算机前,同样就有许多学识渊博的专家教授,难道他们不会用计算机就不配做专家教授。何况现在的计算机都是智能的,用手点一点鼠标就能用,几个小时就能学会,可职称主管部门依然要出各种怪题考。为什么非要考,说白了一点就是要收取考试费,堂而皇之地谋取利益。有的地方还专门开办计算机培训班,收取高额的培训费,因为不参加培训,就很难通过古怪的考试。英语、普通话重不重要,非常重要,但是不是人人都需要学都要讲。需要者不用考他自然会学,不需要者考了他也不用。“一刀切”的制度把许多有才之士、业精之人拒之门外。尽管许多人提出异议,制定者依然置之不理,坚决不改。说穿了,还是利益问题在作怪。每年人事部门与职称评定相关的考试(专业考试、外语考试、计算机考试、公需课考试、材料费、书本费、论文鉴定费、评审费)收入超过200亿,巨大的利益成为权力部门口中的肥肉,怎么会放手呢?评职称成了权力部门的印钞机!
二、滋生腐败
如今因职称评聘滋生出的腐败已经泛滥成灾。当职称与地位、荣誉、报酬、待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腐败就在所难免。那里有利益,那里就有腐败,这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现状。出现了评委开房收钱的腐败。评职称规定要在刊物上发表论文,要有获奖作品,于是乎各种非法的、各种有偿的刊物应运而生,许多国家正规刊物走后门发论文的不正之风越演越烈。民间的、行业的、政府的、国际的论文评奖机构蜂拥而起。只要交钱,论文可以发表,可以获奖,甚至可以代笔。在评定职称时,论文要专家评审通过,于是乎找专家网开一面、请领导打招呼成为潜规则,惯用的手段依然是找关系,就有了评委开房收钱,收色,吃与送。面对职称评聘中僧多粥少的状况,为了能在单位上获得申报聘用的资格,申报者只好找门路,拉关系,巴结领导。每到职称评审期间,各种肮脏交易就会随之风行。本是纯洁高尚的知识界被严重的腐败充斥,搅乱了学术的崇高与纯真。一堆堆写完了发表了获奖了评完了就没有用没人看的论文很快成为垃圾。据说,中国是一个生产论文最多,质量最低的国家。职称评聘就是制造垃圾论文的主要渠道。
三、制造不公
职称的评聘有名额条体限制,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指标,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标准,不是所有的人符合条件就能评上。由于名额所限,干同样工作的人,有的评上了,有的评不上。由于行业、单位评聘标准不同,人员结构不同,导致评聘结果差异很大。有的单位四十岁不到就能评上高职,有的行业快到退休依然无望。有的人学识不高,成绩不突出,但在单位上河中无鱼虾金贵,评上了高职。有的人虽然学识渊博,成果丰硕,但单位指标有限到退休还评不上。有的单位,许多人干着同样的工作,却享受着不同的待遇,甚至高职的还没有低职的工作任务重,效果好。种种不公平的现象的产生,导致矛盾重重,问题不断,影响了职工的情绪,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阻碍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目标扭曲
职称评聘的目的是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立足本岗位,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充分发挥其才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和效益,促进社会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但由于在职称评聘过程中出现的腐败不公、形式主义,导致了评聘职称目标的扭曲。没有实施职称评聘的时候,职工的追求目标是搞好工作成为优秀。实行职称评聘以后,职工追求的目标是评上高职享受待遇。有些人为评上高级职称走歪门邪道,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的人评上高职时就是事业终结之时,再也不思进取,甚至退居二线享受清闲。职称评聘目标的扭曲,导致美好愿望难于实现。
五、钳制思想
职称评聘规定了许多原则,如果违反,单位可以不评或不聘。那些原则很空泛,什么东西都可往里套。对领导有意见,对制度有异议,甚至有什么不合时宜的想法,都会被戴上帽子,套在里面,被取消职称的评聘。有的人没评职称前还铁骨铮铮,有棱有角,奇思妙想,敢想敢干,充满创新活力,但为了评聘上职称,开始变得圆滑世故,小心翼翼,在领导面前俯首贴耳,摇尾乞怜,不敢越雷池一步。一个铁的事实是,如今的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已遍布每个角落,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却很沉闷,缺乏开拓创新的科研氛围,领先世界的科学发明很少,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更是稀有。知识分子独立特行、自由思想、勇于探求的品格在职称耀眼光环的笼罩下黯然失色。
网上流传这样的打油诗:“高级职称笑着混,低级职称哭着干。虚假腐败四处生,不正之分成灾难。为争职称闹翻天,正常工作搁一边。”职称评聘由于管束制约太多,缺乏科学的评聘机制,导致功利主义泛滥,形式主义至上,金钱主义张狂,腐败之风盛行,严重影响了各行各业事业的健康发展。
职称评聘制度的实施对知识分子来说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有效解决好出现的问题,将如美丽的罂粟,制造出的不是良药,而是海洛因。
现行“职称评定”与权力挂钩,只权力介入而添腐、添乱、添怨、添堵、添坏。
添腐:职称与工资挂钩,既无法规又无监督,不腐才怪!
添乱:腐败的评审机制,没有规则的潜规则,不乱才怪!
添怨:亵渎公平公正,除投机得利者外,不怨的才怪!
添堵:分散精力影响工作,“格式化”参评硬件,不利人才个性化发展,不堵才怪!
添坏:权力腐败不清气不正,世风不坏才怪!
职称与钞票捆绑,职称便产生巨大的诱惑力。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上面要什么下面就“弄”什么。于是,五花八门的垃圾学历、铺天盖地的垃圾论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垃圾书籍、各显神通的垃圾奖项……纷纷出笼,与日俱增(“职评”催生大量垃圾浪费资源)。由此产生的“费”也名目繁多且逐年看涨。明的有:函授报名费、书本资料费、各科培训费、报考费、论文枪手费、发表版面费、著作书号费,奖项参评费,职称申报费……暗的有:请客送礼招待费、人脉交际打点费、情愿或不情愿的“献身”不收费……(费用有人可报销,有人不可报)而在评委那头,学历只要盖章了,文章只要发表了,书籍只要出版了,奖项只要有证了,没有人辨真假分优劣,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这是权力弄权、权力寻租滋生的腐败产业链,人们耗时费神花钱并没有换回真正的学问,失去并扭曲的却很多很多——良知、道德、人格、尊严、是非观、价值观、荣辱观……谁该为腐败的“职评”买单呢?
权力可以把相同高等学历的评出中级、副高、正高三个等级;也可以把高学历评低,低学历评高;真学历评下去,假学历评上来。权力不需要解释,错了不需要担责,反腐也沾不着边。笼子外的权力可谓逍遥自在,但却乱了秩序乱了人心乱了和谐。(有人说,现行“职评”最大的“功劳”就是催生了一批“交际人才”。)
现行“职评”任由权力主宰:各行业、各部门各立其规,各行其是;想严就严,想宽就宽;有人被死卡,有人被厚爱。权力可以包庇一部分人,坑蒙一部分人,又有谁能与之抗衡?
基层的、年龄偏大的、老实没背景的、清高不屑潜规则的、善提意见的休想评职称:任何单位凡有官衔的,只要当事人愿意,没有人进不了“高称”。此时,对普通人的规则不再适用。现实中,不看病的“高级医生”、不编稿的“高级编辑”、不上课的“高级教师满大街?权权相用、权权互惠、钱权互通,无所不在的既得利益集团现象在“职评”领域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拥有一顶乌纱帽就能坐享他人成果的潜规则普遍盛行。
现行“职评”助推“弄虚作假”,“投机钻营”是不争的事实。在岗不敬业,弄职称很卖力很在行的大有人在。被评者的送审材料存在真假、虚实、优劣的问题,能沉下来认真把关的评委有几个?无需公示无需监督,一切都是暗箱操作。明规则、潜规则、暗规则,权力的嘴就是规则。践踏公平公正的结果难免不花钱养懒人、闲人、庸人;优秀者有的反而被“逆淘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