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读李希贵《学校转型:从管理走向领导》作者:山边雨翁徐建章
读在《上海教育》上首发的李希贵校长撰写的《学校转型:从管理走向领导》,深有感触。
首先,我敬佩的是他不做官员甘做校长的行为。1996年至2006年,他历任山东高密四中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教委主任和潍坊市教育局长。2006年被任命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主任,仅仅过了一年,就“辞官”不做,进入北京十一学校,开始新的改革实验。
在中国的当下,考公务员热已经红遍大江南北,连教书育人的学校都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热衷于行政化倾向,因此,李校长的做法,无疑是值得敬佩的。他的辞官不做,应该折射出他一心通过教育改变中国的宏大志向,我以为。
其次,在在他这篇万言字的新著里,处处彰显着他作为一个教育改革领头雁的远见卓识和切实行动,这是更难能可贵的地方。
比如,他在文中说及“事实一再表明,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只有领导改变,一个组织才有可能改变。那种自我感觉良好、固步自封,不再改变自己的管理者,任何希望改变别人改变组织的期待必然落空。因而,任何一个校长只有从改变自己开始,才能真正找到一所学校的转型之路。”
对他的这点论述,我高度赞同。原因是,第一,所有的改变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第二,是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中国,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火车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只有校长的改变才会有学校的改变。这是不争的事实。第三,校长能够想到先改变自己,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学校,这是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人类的发展变化,首先发轫于思想的开化。
但是,纵观萧山教育,能拥有李校长这样思维的中小学校长还很鲜见,多数的校长都是把学校变革的希望寄托在下属的努力工作上,而自己呢,俨然是一个官员,忙于开会忙于应酬,也就很少有像李校长那样每周抽出一天和学生共同进餐的做法。我初步的感受是,一个校长不和学生接触和交往,就失去了地气,因为学校是因为学生的存在才有价值的。
虽然他这话是对校长们说的,但是,对于普通的教师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因为教师也是一个小小的管理者,起码在授课时要管理一个一个班级几十号人,要想让学生有所改变,教师在教育教学方式是哪个就不能常年老膏药一贴,要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随着学生认识和情感的变化而寻求教师自身的先行变革。没有教师的先行变革,教育教学很可能陷于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境地。
在谈及对多数校长管理者的印象的时候,李希贵校长写道:“我们的校长对自己的要求太低,大都不太反思自己,忽视人格魅力在管理中的地位,自我管理意识、方法和能力都极度欠缺,有些固执地带着过去的经验走进今日的校园,大都很难发现每一位教师内心的渴望,也不去唤醒孩子们沉睡着的潜能,于是,酝酿智慧的事业变成了拼体力的行当。”
李校长此言不虚。我们已经看惯了太多的校长专制的作为,一方小小的校园里弄得乌烟瘴气,在学校的各项决策上,校长总会事无巨细地插一缸子,以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作用。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被老师在背后戳断了脊梁骨,但他依然不醒悟,虽然老师们在公开场合出于善良给与他想要的面子 ,但我们校长的人格魅力已经早已在教师心目总荡然无存,魅力变成了鬽力。
也正如文中提及的,一个管理者,最大的功德和全部的努力恰恰在于激发每个教师固有的内在潜能,发现他们的这些潜在的能量并让他充分发挥,正如一位哲人说的,发现一个人可以伟大的地方,并让其行走在一条通往伟大的道路上。果然如此,必定能创造一个生机勃发的校园,当教师想奔跑的时候,早有人为其壮行;当他们展开翅膀的时候,头顶已有飞行的天空。每一个教师都得到尊重,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师生服务,全然不是自己的短板总被学校管理者当成小辫子抓在手中。
这话虽然是对校长们说的,其实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管理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教师的功德就是要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寻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行走在自己特长和兴趣的大道上,而不是一天到晚无休无止的作业。
北京十一学校的打破常规的行政班级制和开发适合不同学生的校本课程,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榜样。这都需要真正的教育大家,而不是教育政客。(待续)
首先,我敬佩的是他不做官员甘做校长的行为。1996年至2006年,他历任山东高密四中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教委主任和潍坊市教育局长。2006年被任命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主任,仅仅过了一年,就“辞官”不做,进入北京十一学校,开始新的改革实验。
在中国的当下,考公务员热已经红遍大江南北,连教书育人的学校都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热衷于行政化倾向,因此,李校长的做法,无疑是值得敬佩的。他的辞官不做,应该折射出他一心通过教育改变中国的宏大志向,我以为。
其次,在在他这篇万言字的新著里,处处彰显着他作为一个教育改革领头雁的远见卓识和切实行动,这是更难能可贵的地方。
比如,他在文中说及“事实一再表明,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只有领导改变,一个组织才有可能改变。那种自我感觉良好、固步自封,不再改变自己的管理者,任何希望改变别人改变组织的期待必然落空。因而,任何一个校长只有从改变自己开始,才能真正找到一所学校的转型之路。”
对他的这点论述,我高度赞同。原因是,第一,所有的改变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第二,是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中国,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火车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只有校长的改变才会有学校的改变。这是不争的事实。第三,校长能够想到先改变自己,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学校,这是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人类的发展变化,首先发轫于思想的开化。
但是,纵观萧山教育,能拥有李校长这样思维的中小学校长还很鲜见,多数的校长都是把学校变革的希望寄托在下属的努力工作上,而自己呢,俨然是一个官员,忙于开会忙于应酬,也就很少有像李校长那样每周抽出一天和学生共同进餐的做法。我初步的感受是,一个校长不和学生接触和交往,就失去了地气,因为学校是因为学生的存在才有价值的。
虽然他这话是对校长们说的,但是,对于普通的教师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因为教师也是一个小小的管理者,起码在授课时要管理一个一个班级几十号人,要想让学生有所改变,教师在教育教学方式是哪个就不能常年老膏药一贴,要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随着学生认识和情感的变化而寻求教师自身的先行变革。没有教师的先行变革,教育教学很可能陷于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境地。
在谈及对多数校长管理者的印象的时候,李希贵校长写道:“我们的校长对自己的要求太低,大都不太反思自己,忽视人格魅力在管理中的地位,自我管理意识、方法和能力都极度欠缺,有些固执地带着过去的经验走进今日的校园,大都很难发现每一位教师内心的渴望,也不去唤醒孩子们沉睡着的潜能,于是,酝酿智慧的事业变成了拼体力的行当。”
李校长此言不虚。我们已经看惯了太多的校长专制的作为,一方小小的校园里弄得乌烟瘴气,在学校的各项决策上,校长总会事无巨细地插一缸子,以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作用。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被老师在背后戳断了脊梁骨,但他依然不醒悟,虽然老师们在公开场合出于善良给与他想要的面子 ,但我们校长的人格魅力已经早已在教师心目总荡然无存,魅力变成了鬽力。
也正如文中提及的,一个管理者,最大的功德和全部的努力恰恰在于激发每个教师固有的内在潜能,发现他们的这些潜在的能量并让他充分发挥,正如一位哲人说的,发现一个人可以伟大的地方,并让其行走在一条通往伟大的道路上。果然如此,必定能创造一个生机勃发的校园,当教师想奔跑的时候,早有人为其壮行;当他们展开翅膀的时候,头顶已有飞行的天空。每一个教师都得到尊重,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师生服务,全然不是自己的短板总被学校管理者当成小辫子抓在手中。
这话虽然是对校长们说的,其实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管理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教师的功德就是要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寻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行走在自己特长和兴趣的大道上,而不是一天到晚无休无止的作业。
北京十一学校的打破常规的行政班级制和开发适合不同学生的校本课程,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榜样。这都需要真正的教育大家,而不是教育政客。(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