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死金牌和免考证
看《水浒传》,一定忘记不了小李广花荣,他接纳天下英雄,窝藏钦犯,简直如家常便饭。所以然者何?盖因他手里有硬邦邦的东西,先帝所赐的免死金牌就挂在他的裤腰带上,否则他也没有那么大的熊心豹子胆。
《杨家将》中佘老太君的龙头拐杖,也不是吃素的。先帝御赐,上可以打昏君,下可以打奸臣,自然也是免死的标志。盖因杨家满门忠烈,为大宋朝立下汗马功劳,只剩一门寡妇,才获得这样的荣耀。
免者,特权也。
特权总是人们所羡慕的,所追求的,所津津乐道的;但也是人们所反对的,盖因特权总与公平水火不容。
但事实果真如此不堪吗?不妨研究一下英国的伊顿公学,一所以“公”命名的学校,却有无数的特权区分。
比如说着装。伊顿公学为不同等级、不同荣誉的获得者,设计了不同着装。国王奖学金获得者,有权在黑色燕尾服中,再加一个披风,非常飘逸。伊顿的“明日之星”,则可以穿上不同颜色的马甲,非常帅气。如果这些人再配有银色扣子,则代表最高级别的优秀学生,他们有权参与学校政务。
伊顿之所以让优等生获得特权,其目的就是要让优秀学生鹤立鸡群,让他们体会优胜者的优越感、荣誉感和尊严感。
伊顿的服装区别,表面上是一种等级,背后体现的却是公平竞争的精神:无论你是权贵之后,还是寒门学子,决定你地位的只有学识才华,而非家财门第。这才是真正的伊顿精神。
伊顿的优等生,还可以在教室里任何地方,门上,桌子上,椅子上,雕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优等生的权利。而那些龙飞凤舞的桌椅,又成了未来获得者的一种荣耀。
当特权是通过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努力获得的,那么,这种特权就有了最大的含金量,这样的特权也就越多越好。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赞成苏州不少学校推出的一项举措——免考制度。
免考先由学生主动申请,老师根据学生平常预习,上课发言,高质量的作业,以及日复一日的表现综合评定,谁能够在老师评分和学生投票中遥遥领先,谁就能获得至高无上的考试豁免权。
免考学生名单在学校门口大屏幕上公示三天,滚动播放让获得免试的学生“赚足面子”,也激发更多的孩子向免考者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获得免考资格不仅仅意味着少考一门试,更是 “成为好学生”的一种骄傲。
另外,这种形式还把考试一锤定音的结果论,转化为持久发展的过程论,其价值不容小视。
免考制度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临时抱佛脚的应急心理,使得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治和等待,连带着培养起了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培养起来了,好未来还会远吗?
之所以对免考制度情有独钟,还来源于我生命中的一段往事。
在师专读书期间,我们心理学老师柳友荣,篮球打得好,球风花哨,人称“大花”。他讲课也像他打球一样,极为花哨,效果超级棒。
最真切的是他的第一节课,他开门见山的提出,如果谁能够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一篇文章,那么,心理学这门课就将免试,非但如此,还能够在考试学生的最高分上加1分完成学业。
这个惊人的决定,激发了我巨大的斗志,梦想发表一篇心理学文章,几乎成了那个时候我最大的政治。最要命的是,我们班级几乎全部动员起来,孜孜不倦的学习心理学,都在运用心理学知识稚嫩的写作。
我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乐趣,我的确完成了一篇心理学的作品,但投了几家均石沉大海。事实上,我们班级直到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获得免试;但我们似乎并不气馁,也没有多大失落,钓胜于鱼,最后,我们全班所有学生全部超高分获得通过心理学检测。
免试金牌,很多时候等于学生的免死金牌,值得孩子们努力拼搏,愉快夺取。在夺取的过程中,学生爱上了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了满足,这不就是教育本来意义吗?
史铁生有一部伟大的小说《命若琴弦》,老瞎子告诉小瞎子,只有弹断1000根琴弦,眼睛就能恢复光明,小瞎子一直努力,直到垂垂老矣,才弹完1000根琴弦;但眼前依然一片漆黑。变成老瞎子的小瞎子,又告诉小小瞎子,只有弹断1001根琴弦,才能恢复光明……
有时候,也许恢复光明本身并不重要,但恢复光明的希望,永远不能失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