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秋声诗语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8

[转载]兼词

$
0
0
原文地址:兼词作者:苍蓝秋心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常见的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但,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兼词只是文言里特有的现象,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基本上没有,只在一些方言里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如北京方言里的“甭”是“不用”的合音。这种现象不妨说是对文言兼词的一种仿造,从形体上看得出来,而文言中的兼词从形体上一般是看不出来的。文言中的兼词为数不多,兼音兼义的有“诸”、“旃”、“叵”、“盍”等,兼义不兼音的兼词有“焉”、“尔”、“耳”等。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见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
(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2)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苛政猛于虎》)
"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
(1)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2)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 译文是:这个太阳为什么不丧亡呢?我情愿和你一道死去。
(3)“盍去诸?"(《郁离子》):析为“何不去之乎?”译文是:为什么不赶走它呢?
"叵",会意字。兼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个词 。这个“叵”字的构成方式非常巧妙:“叵”是“可”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转弯后由“可”变为“不可”;“不”与“可”用古代的“反切”方法,即“不”和“可”连读加快就成了“叵”的读音(其中的“b、p互转”问题牵涉到汉语音韵学的若干知识)。兼词“叵”集汉字形音义精华于一身,历来为大家所称道。
(1)布目备曰:"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
(2)居心叵测.
(3)“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
"旃"这个兼词比较少用,兼代词"之"和语气词"焉"两个词.
(1)“愿勉旃,毋多谈。"(《报孙会宗书》)
(2)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采苓》)
"尔",“如是”的合音词。
(1)《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丰收年,少年多半懒惰,灾荒年,少年多半凶暴。不是自然生性如此不同,那是由于环境使他们心情变坏的缘故。)
"耳",略等于“而已”,翻译作“罢了”;有时,“耳”也可写作“尔”。
(1)《荀子.劝学》:“口耳之间,则四寸耳。”(嘴和耳的距离,仅四寸罢了。)
(2)《论语·述而》:“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不知道老境就要来了,如此而已。)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