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一、基本知识
1、文学常识:范仲淹,自希文,谥号文正,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本文写于作者贬居邓州期间,应好友滕子京要求而写。
2、重点字词释义
增其旧制(制,规模) 朝晖夕阴(晖,日光) 前人之述备矣(备,详尽)
薄暮冥冥(薄,迫近) 沙鸥翔集(集,栖止) 把酒临风(把,持、执)
微斯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归,归依)
3、重点语句释义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上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二、阅读探究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属予作文以记之。
2、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4、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5、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6、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7、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8、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9、你如何看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我国古代就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也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不过这是针对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但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把它发展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则具有深远影响。他的“忧君”思想,虽然 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三、开放试题: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