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关于上海马路改名的若干规则作者:园吏
本博先前曾经发过多篇关于上海马路择名的文章。今天想说一说上海马路改名的一些事情。
上海有不少旧时的马路名称分别在不同的时期被改掉了,这不外乎有这样一些原因:
一、去除殖民色彩。租界时,外国殖民主义者往往以本国的人名作为某些马路的名称,如法租界的霞飞路、马朗路、高乃依路、环龙路等。1943年,中国收回租界,这些路名就不存在了。
二、去除前朝色彩。要是1943年霞飞路变成泰山路后不再变化,那么一定会同嵩山路一样沿用至今。可是1945年老蒋政权偏偏将泰山路改成林森路,(自然老蒋也当仁不让地拥有“中正路”)。中共建政后,这些路名当然也不存在了。
三、回避宗教称谓。这大概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中期以后,如1960版的上海地图上还有观音堂路、高昌庙路、指江庙路、太阳庙路、东庙桥路等,1965年以后就分别改为佳木斯路、高雄路、芷江西路、太阳山路、东安路等了。但不知为何?有一条叫全家庵的小马路改成临平北路后,同样的天通庵路却至今未改。不过,现在这方面可能轻松些了,高庙那儿如今还保留有一条“道堂路”。
四、随原地名的变化而变化。1943年以后的上海马路,大多以各地的地名命名。后来,有些地名变化了,相应的上海路名也得随之改动。如迪化路变成乌鲁木齐路,威海卫路变成威海路,安东路变成丹东路等。
道堂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