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期以来,高中写作教学“应该教什么”、“用什么来教”的根本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此背景下,“实际上教了什么”这一课堂层面“教学内容”必须回答的问题只能由教师自己解决。如何解决?本文在学习借鉴著名写作学研究专 家马正平教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从国际视野、民族传统等维度,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就这一问题谈了近年来的构建尝试与思考。
关键词: 课堂写作“教学内容” 透视 初步构建 构建依据
一、 当前课堂写作“教学内容”透视
当前,高中阶段写作课堂中实际在教什么?
经过多个渠道的了解,结合本人实践,笔者发现,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层面“实际教的”主要有四类东西:①高考应试技巧,这是绝大部分内容;②教材规定的记叙文、议论文两类“教学文体”的写作知识与技巧(说明文因不常考早被打入“冷宫”);③满分作文、竞赛获奖作文、杂志上的美文等“范文”的鉴赏与模仿技巧;④修改或升级文章的知识与技巧。
不难看出,在课堂教学层面“实际内容”的确定上,大多数教师的指导思想是: “高分才是硬道理”,应试能力就是写作能力,教什么取决于考什么。除了高考的原因之外,至于为何教这些内容,他们往往很少思考,也无暇知道。
那么,教学效果如何?我们只要看一下以下两个资料就可见一斑。
社会人士对写作状况的调查:
1997年安徽汪苹对中学后人员的写作状况作了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人写作意识与写作能力极差,他们惧怕写作,回避写作,大多数人不能正确掌握常用文体的基本格式,特别是各种应用文体,甚至写不好一张请假条。调查表明: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并未完成培养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任务。〔1〕
业内专家对中学写作教学的评价:
潘新和教授评当前写作教学状况: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属于“伪写作”,并强烈呼吁:高考“伪写作”导向可以休矣! “所谓‘伪写作’,指的是违背真实写作规律的写作。具体表现为:材料,命题者提供;观点,命题者指定、限定;文体,虚拟,以‘教学文体’取代真实文体;动机,应试;意图,违背作者意愿;内容,言不由衷;表达,模式化;等等”。〔2〕
对此现象,马正平教授的总结可谓一针见血:“由于没有有效的‘语文新知识’,导致了语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短缺’或‘不作为’,语文教师不知道究竟应该交给学生什么东西,学生也不知道究竟应该学习些什么东西。”〔3〕
二、 课堂写作“教学内容”初步构建
马教授说:“从课程改革的学理上讲,理想的课程改革方案既要编制理想的‘课程目标’,还要建构起通向这个目标的媒介和路径。语文新课程改革必须设计编制理想的‘课程工具’来实施。我以为,‘课程工具’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课程内容’。目前语文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是强化前者,而后者即‘课程工具’或‘课程内容’是弱化的,显然它还不能有效达成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
在谈到要建成老师们期望的语文新课程体系时,马教授谈了自己的创见:“首先是提出基本的语文新课程理念模型,然后才是建构一整套语文课程的操作模型、操作程序的体系。这里,我想首先提出我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可概括为八个字:‘言、思、善、美、写、读、说、听’”。谈到“新八字宪法”概念范畴里的 “课程途径”时,他又指出了改革方向:“至少可以建构三个教育模型:第一是‘语文课程体系模型’;第二是‘语文课堂教学模型’;第三个是‘语文课外训练模型’”。
为此,近年来我作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成功申报了两个省级课题,即“高中语文‘本色作文’教学实践研究”和“国际视野和民族传统双重背景下的高中写作内容建构实践研究”。
经过十余年的摸索,我们初步确立了高中写作课堂层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宏观、微观两部分。宏观的部分指的是高中三年课堂“教学内容”的总体规划:
其一:拟规定重点学习的文体(主要按用途分类)
描述(含虚构与抒情)类: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特写、报告文学、小小说、科幻故事、戏剧剧本、童话、寓言、诗歌、散文、随笔等。
阐释类:解说词、科学小品文等。
论辩类:科学小论文、时事评论、文艺评论 、杂文等。
交际(含劝说)类:演讲稿、建议书、倡议书、信函、电子写作(微博 跟帖)等。
报告类: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考察报告、研学报告等。
其二:增加新的篇章知识
①细节;②冲突;③分析;④论证;⑤虚构;⑥意象;⑦结构;⑧线索;⑨章法;
⑩抒情; 11意境; 12 阐释;……
其三:拟增加的写作技能
① 根据描述(含虚构与抒情)类、阐释类、论辩类、交际类和报告类五类文章的常见结构规范来写作;
② 根据不同的读者(如朋友、同学、亲戚、陌生人等)、不同意图(如劝告、解释、交流等)和模拟不同身份的作者(如模拟父母、老师、官员等),确定恰当的体裁与内容等;
③ 在老师指导下,能够逐步学会从修辞手法、语法、标点、词语和句子的使用等角度来修改文章,并学会互改互评文章;
④ 用提问、笔记、摘要和提纲等方法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写作;
⑤ 学会电脑写作,能够写博文、发邮件、会网上跟帖评论等;
⑥ 在老师指导下,学会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和电视报刊等所有渠道来搜集写作素材,并学会分类整理,恰当使用;
⑦ 能经常利用微写作的形式表达阅读分析的结果,例如: 能缩短较长的和较难的文章,并能用客观平实的语言说明其主要内容; 能归纳线性的和非线性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到段落连贯、内容正确;等等。
其四:在学习传统写作策略的基础上,拟增加的写作策略
描述(含虚构)类:先细节(片段)后事件 根据生活积累想象 根据读过的作品想象
阐释类:由易到难地阐释 温故知新地阐释 举一反三地阐释
论辩类:先说后写 先放后收 先整理思想再作论证
交际(含劝说)类:攻心为上 设身处地为对方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报告类:先调查后写作 理解格式再写作 模仿名篇成文过程来写作
而微观部分指的是一节写作指导课一般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篇章知识与文体知识(陈述性知识)。
②基本写作能力(单项写作能力)与文体写作能力(含写作过程指导,重点是完整布局能力、过程调控能力)(程序性知识)。
③写作技能与写作策略(程序性知识)。
④情感态度。
这里所说的宏观、微观内容大概能够构成马教授所说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型”:分别回答了“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
关于微观部分的“教学内容”,有两点需要说明:
一是,作为一次完整的写作教学过程,只教某类知识某一文体或某些技能、某种策略,显然是“半截子”训练;当然,根据课型和教学目标的不同,上述四项内容可以有所侧重,甚至将有的项目作省略处理(例如,教学一种很熟悉的文体时,篇章知识与文体知识往往可以省略),正如马教授所说的,“课堂教学模型”“是一个底线,而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具体的写作、阅读教学是会有不同的加减,这就好比中医学中的开‘处方’一样”。
二是,我国的写作教学需要立即与国际接轨,而最根本、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规避三大“虚拟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缺陷,将课堂教学层面的“教学内容”全部换为常用的各种真实文体,让写作教学与生活中的各种真实需求,与学生人格情操的逐步养成“无缝”对接起来。
三、课堂写作“教学内容”确立依据
初步确立上述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学术原理和实践成果作依据。囿于篇幅,恕作简要论述。
第一,国际流行的写作教学理念与做法。目前国际上高中作文教学流行的教学新内容
主要包括:
单项能力:①注重引导学生互改互评作文;②合理利用参考资料;③利用跨学科知识写作;④写作具有读者意识、任务意识;⑤想象写作;⑥注重片段性写作(如作品阐释或梗概)。
常见的文体:随笔、新闻、小说、诗歌、戏剧、文学评论、研究小论文、读者来信、专题性报告、人物传记等。
这些教学内容分类主要有:①按写作功能,分实用写作和文学写作。 ②按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将文学写作分为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③按写作的目的,分为自我表达写作和为他人的写作。④按写作的训练方式,分为规范性写作、塑造性写作和创造性写作。
第二,我国写作教学的民族传统。我国写作教学民族传统的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包括文化传统、思维传统、认识传统、教法传统、学法传统、修改传统、评价传统等诸多方面,目前学界的发掘还远远不够。就课堂层面的“教学内容”而言,相关的传统也是难以穷尽的,例如:
文章要为世用的传统。自古以来,学以致用一直是我国写作教学的主流共识。王充《白纪篇》云:“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白居易《与元九书》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梁启超在《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也提出求“应用”的观点。
教学所有文体的传统。在古代,写作教学在没有人为因素的强力干扰下,大体上是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据专家研究,“梁《昭明文选》所列39种文体,在汉代绝大多数已经有了……汉代写作教学……学习的范围很广,几乎包括上面说的各种文体的训练。”〔4〕以后,唐宋八大家和明清时代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文人都先后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打破应试文的禁锢,弘扬率真、自然的文风,创造了文坛繁荣的新局面。
第三,经国内外专家学者论证而被学界认可的最新共识与做法。当代国外作文教学呈现出三大趋势,马正平教授在其编著的《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将其指导思想概括为“动力学原则”、“过程化原则”和 “教练化原则”。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高中作文教学都强调写作文体的全面多样性,突出与社会生活需要与高校深造需要直接接轨,制定的作文达标要求并不太高,让绝大多数同学顺利过关;同时强调“真实写作”与“交际写作”:即一般都突出写作任务、写作环境、写作成果、写作对象的真实性。
近10年来国内专家同仁提出了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的建议:如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在中学作文教学要“扩容”的做法,建议增加“微博”、诗歌、社科论文、时事评论、微型写作、“虚构写作”、文章修改经验等方面的内容。〔5〕也有人主张继承民族传统做法。〔6〕还有名家呼吁从小学起直接写真实文体。〔7〕
第四,有关学科的基本学理。最主要的有认知心理学的知识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构成理论、写作心理学中三维作文心理操作模式、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理论等,它们都是确立“教学内容”的最新权威依据。请看最后两种理论(图示)〔8〕:
图1. 作文的三维素质模型
思维加工模型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大语文教育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作文教学模式与作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2. 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
学生写作心理过程十分复杂。目前,写作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成功破解了这个神秘的“黑箱”。何克抗等人提出了综合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操等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这是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
第五,本人与课题组同仁的教学实践研究。十余年来,尤其是近五年,我们做过正反对比试验发现,教学真实文体与教学虚拟文体相比,学生更喜欢前者,效果自然更好。最近两轮教学和开设的校本课程,我都坚持教学真实文体,已经教学过消息、通讯、诗歌、小说、社会评论、文艺评论、调查报告等文体。其中有十余篇学生文章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有五篇在十三至十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作文大赛中获得国家特等奖,多篇获得全国一二等奖。
总之,确立课堂层面“教学内容”是一个十分浩大的系统工程,非个人力量能所为,上述实践与思考,充其量只是个人心得与建议而已,恳望方家同仁指正!衷心期待着马教授在访谈录末尾所描述的以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改革为背景的语文学科体系早日成熟起来,期待着更完善的语文新课标、新课程的问世!
【参考文献】
[1] [8] 张淼.作文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潘新和.高考“伪写作”导向可以休矣——2012年高考作文题浅论〔J〕.高语文教与学2012(11)
[3][7]马正平,王恩勇,杨元林.突破的可能:语文课改探究的实践范式——马正平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4(11A):16-19.
[4] 张隆华,等.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 赵群筠.微博也是一种写作——《微点小博》课堂实录[J].语文学习, 2013(6)
[6]时金芳.梁启超“教给规矩”说的当代启示 ——重读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J].中学语文教学, 2012 (10).
(本文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作者:王尔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