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的写作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写作教学内容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除了少数教育实验以外)。写作教学内容依附于阅读教学,或作为读写结合的材料,或作为读写知识的一部分,在语文教材中仅占很小的一个角落。相对阅读教学而言,写作教学内容严重缺失,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一个重大缺陷。二十本教科书的写作内容集中起来,用5号字打在A4纸上,估算一下也仅几十页。
光凭这区区几十页纸的内容,能让基层的语文教师有序、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吗?即使老师一丝不苟地把这些内容都教了,能使我们的学生达到高中语文课标所要求的“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尝试创作“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和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问题之二:写作指导缺位,尤其缺乏对“怎么写”的指导
基本过程:在写之前,教师或指导学生审题,或提写作要求,或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情景,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在写之后,教师讲评作文,展示好作文,批评差作文,想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至于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即指导“怎么写”这一环节却大多看不到。也就是说,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指导不到位的弊病。
笔者曾在一次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中要求学员提供你最得意的一次作文课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结果交上来的教学设计和实录表明,老师一致反映最得意的作文课是想象作文(实际上,他们认为想象作文中好作文最多,学生分数最高)。但同时我发现,这些教学设计和实录几乎都看不到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写的,教师既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教学语言,也无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教学行为。
问题之三:写作教学观念落后
新课程的实施,并不意味着新理念就能自然地形成和实行;新目标、新任务的确立,也不意味着新内容就会自然地创造和生成;有了新内容,更不意味着它们必然地指向目标和有效达成。我们的写作教学面临的形势,实际上要复杂得多,严峻得多。记得前几年,媒体上有一篇题为“谁剥夺了孩子们说真话的权利”的评论员文章,就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
谁剥夺了孩子们说真话的权利
“春天细菌繁殖旺盛,夏季蚊虫都在这时孳生;春天易流行感冒;春天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很烦人,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总也止不住;春天冷热不均,忽冷忽热……”这是小学生王聪(化名)写的一篇题为《春天》的作文中的几句话。
作文交到老师那里后,王聪挨了批评。老师对全班同学说:“有的同学不停地在作文中写春天不好,是不听老师讲解,胡思乱想,跑了题的结果。古往今来,文人们都夸春天好,说春天不好是动错了脑筋。”
春天到底好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并非“古往今来,文人们都夸春天好”,春天好就一定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一点,恐怕无人怀疑。春天的确有其不好的地方,王聪就说出了不少事实,却因此被老师批为“胡思乱想”、“动错了脑筋”。
小贺是个初二男生,有次他看到几个税务人员戴着墨镜,对集市上卖东西的农民又打又骂地要钱,十分生气,就写在了作文中。结果作文被老师批得一无是处。老师说:“那么多好事,你为什么不写?要是毕业考试这样写,你就完了!”原来,不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的主要原因,在于可能影响考试成绩——老师这样做是为学生好。
那么,又为什么学生说真话,就会影响考试成绩呢?很可能是阅卷老师不喜欢说真话暴露出来的社会阴暗面,或部分学生“不健康”的思想,认为它们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然而,新的矛盾又来了:强迫孩子说假话,分裂人格,就有利于健康成长吗?“不健康”思想通过教育可以扭转,但分裂的人格是很难再矫正的。
孩子们迟早要成为社会的主人,其思想感情是否健康、人格是否不被外界压力而扭曲,对他们本人、对整个民族的素质而言,都极其重要。一个不会说、不愿说、不敢说真话的孩子,很难想象他会做出多少真善美的事情。我们再不能用假大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把孩子们培养成新一代的说谎者了。
或许人们还认为这只是一个教学不民主的问题,不用大惊小怪。但这种在以“教师为学生好”的幌子下,深层次隐藏的却是分裂人格的严重问题,因为它客观上起到了引导学生说假话的作用。这种用假大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把孩子们培养成新一代说谎者的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宗旨。
这种现象,即使在高考作文中也屡见不鲜。某年写关于“战胜挫折”的高考作文中,许多考生明明父母健在,但为了“写好”战胜挫折,就大写时值壮年的父母或患了绝症,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类似这样的错误做法在当前写作教学中还大量地、普遍地存在着、复制着,并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当作正确的教学原则在奉行。
问题之四:一些作文试题的导向错误
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写作教学和考试中有时却会披上时新的外衣,搅和着花俏的语言,使人真假莫辨、良莠不分。时下,尤其是大规模考试中的一些作文试题很值得商榷,如下面的两道中考作文题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例1]“科技以人为本”“管理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在人们言谈中使用频率极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越来越受关注。请以“以人为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关注与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篇幅在500至800字之间。
[评]提供的话题偏大、偏空,与初中生的实际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有距离,在限定的时间内考生不易落笔。而且要求的字数也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另外试题范围涉及面比较宽泛,指向不太明确,提示文字华而不实,使人不得要领。
[例2]题目:感受(
提示:年年岁岁,分分秒秒,生命的履痕便由每时每刻心灵的感受汇成。我们感受自然、感受生活、体味文化风情,领略科学奥秘。美好的事物通过心灵的折射会使你的生活充满阳光。真正智慧的人生,需要你我将烦恼与困苦通过心灵发酵成淡淡的云烟,而留存美好的一切在眼底,在心间。细陈心中感受,畅想你生命的华章。
全国某著名高校2006年自主招生的语文试题
1、写四字短语,要求偏旁部首相同。(10分)
2、写十字句子,每个字都是zh,ch,sh,r。(10分)
3、写一段文言50字以内,至少3个“之”,且用法不同。(10分)
4、请随便默写一首五言绝句,再将每一句诗增加两个字,使之成为七言绝句。(30 分)
5、作文:模仿贪官污吏写600-700字检讨,要体现出其中的华而不实、雕琢堆砌、避重就轻和企图敷衍了事。(40分)
问题之五:写作体式要求失当
谁都知道,在正常的生活中,没有老师喜欢学生说假话,也没有学生愿意说假话;但学生事实上在说假话,教师事实上在鼓励学生说假话。这说明原本正常的写作生活、写作活动已经变得不正常了。为解决中小学写作教学中的种种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新课标在内的连续的几个语文课程文件都大力倡导写“真情实感”。写真情实感固然值得提倡,但学生写不出“真情实感”的问题却依然普遍存在,而且目前也看不到改变的希望。
有必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即看看我们目前在让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学生们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吗?
初中主要写“记叙性散文”,还是高中主要写“议论性散文”,散文,尤其是文学性散文一直是写作的重点。再追溯到小学,追求运用好词好句描写的写作倾向实际上与其后的散文写作也是一脉相承的。
不仅如此,课标要求的力求“个性化表达”、“创意表达”和“尝试创作”等都是很难教、很难学的,或者说具有“不可教性”。因为人人能学的东西,容易学的东西就不是“个性”的、“创意”的。
我们的写作教学一方面缺乏固定的、必学的知识内容,没有人人必须达到的、统一的写作技能指标,而另一方面又要学生写作“个性化” 的有“创意” 的散文,乃至进入各种“创作”,这就使得作文课堂教学难以操作。原本自然天成的“真情实感”的抒发与刻意追求“个性”、“创意”的“训练”之间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学生为了“个性”、“创意”不得不去制造“真情实感”。
“写什么”和“怎么写”
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在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方向以及人材培养规格以后,落实在具体的学科教育中,问题的关键就转变为用什么内容培养(教学什么)和怎么培养(怎样教学)。
对写作教学来说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那么今天我们需要“写什么”和“怎么写”呢?
一、首先要理清写作目标与写作内容的关系。
我们赞成这样的观点: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是“从属”关系;写作课程内容从属于写作课程目标,因而是写作课程目标的直接构成部分。这种情况在国外较普遍,例如德国初中生的写作内容就包括故事梗概、书籍广告说明词、写信、报道、简单议论文、报道、日记、小型报告、图表描述和阐释、改编课文、描写、区别描述和抒情等多种内容,它们本身也是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程内容与能力目标,是“达成”关系;写作课程内容要能够指向并有效地达成写作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目标,是“相符”关系;作为课程内容的写作活动要取得与写作课程目标相符合的活动经历。
二、其次,要规定具体的写作课程内容。
写作课程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可供学生模仿的作品;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方面的写作知识;三是具有课程意义的写作实践活动。
三、再次,要研究学生有效的写作实践
所谓学生有效的写作实践并不是指学生随便写写,而是指这些写作实践对培养写作能力是有意义的。因此,写什么实际上包含为什么写。
因为这些写作实践潜藏着特定的写作课程与教学内容(写作知识),通过写作实践能够把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比如我们从初中开始就讲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但学生到高中仍不能写好如感想类、启示类的议论文,这说明只教空洞的写作知识并不十分有效。真正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师则需要在创设写作学习任务情境上着力。
1、“利用”真实情境
真实的写作任务情境一般不是人为创设的,而是“发现”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现成”的活动,将写作技能与知识融汇在解决真实复杂的任务的情境中设置而成的。
在这条途径中,利用的是现成的写作课程资源,它能使写作回归其运用的实际情境中去。对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面临许多可以转化为写作学习契机的问题与任务。如,许多家庭经常出去旅游,学校也经常会组织学生到附近旅游,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进行写作学习的机会。
2、“设计”拟真情境
“设计”拟真情境是指在学校课堂环境中对真实生活世界的“日常文化实践”本质进行再现。
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日常文化实践”本质的再现,是学校教学逼近真实生活世界、学习向真实生活世界转化的最主要途径,但同时也是创设手段最复杂的途径。
对学校写作教学而言,“文化实践情境”的创设也是解决逼近真实生活世界写作的重要举措。
有教师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设计了这样一个写作任务:假如你是一名世博义务宣传员,需要遵照市政府的“穿睡衣睡裤不能上街”的倡议,写一篇劝说性的文章。这里就设计了一个拟真情境。
(1)在设计任务时,要千方百计地激发起学生对任务本身的兴趣,将学生置入想说、想写、想表达的写作心境中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习者从“要我写”进入“我要写”的心理状态。要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除了让要让学生有能力去完成写作任务外,关键就是要让学生能体会到写作与他们生活具有相关性,让他们成为写作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让写作成为他们的需要。
教学设计1:春游
1、启发交流,导入新课
先交流春游的经过,接着提问:你看到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几个地方的景物?
2、揭示要求,明确目标
出示要求,思考:写什么?(“两三处景物”);怎样写?(选自己喜欢的;按顺序);
设疑:怎样按照要求把这次春游活动写下来?
3、学习例文,总结写法
(1)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把“麦田旁”和“小河边”这两个地方的景物写具体的?
(3)小结:要写好这次作文,我们必须做到:按顺序,抓重点。
4、迁移写法,循序练习
(1)口述。要求用上“我准备先写……再写……最后写……”的句式,说具体。要求抓住一处景物的重点来说。
(2)写稿。
上述环节,无论是“揭示要求,明确目标”,还是“学习例文,总结写法”,以及环节4的“迁移写法,循序练习”,它们都是围绕“按顺序”、“抓重点” 的写作技能展开的,是典型的技能作文教学设计。
这种写作练习,一般不关注发表与思想的交流,而关注用各种技能把脑中的想法写出来,以迎合教师的口味和考试的标准。
这种单纯的写作训练往往强调模式化的写作,代表了一种“公式主义”的倾向。
学生无法体验到这种写作训练的实际意义,无法体会到写作与其生活需要的关联,所以也就产生不了写作的兴趣,甚至讨厌写作。
改进后教学设计:
1、请你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
2、请你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
3、请你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让全班讨论通过。
4、请你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报告形式征求同学意见,也可以写一个表演节目单。
5、请你写写春游时某同学的表现,或者是春游中发生的高兴的、有趣的、尴尬的、伤心的事情,或者是春游时你所看到的风景,出一期有关春游的黑板报,为春游所拍的照片配上说明。
点评:这种写作活动和学生的个人生活高度相关,它强调写作在学生春游活动中的实际功能,如推荐春游的地点、设计游戏方案、编写节目表演单、为照片配上说明等等。毋庸置疑,对于这类写作活动,学生是感兴趣的,是愿意参与其中的,许多学校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2)写作学习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写作的经世致用的价值。我们要更多地“利用”与学生生活相关度较高的真实情境来进行写作学习任务设计。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拟真的情境,都要能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真正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3)设计写作任务时,要考虑学生相关的背景经验
写作练习案例
一幅图所描述情境是:
天在下雨,前面一位女生在雨中奔跑,后面一位男生手拿雨伞在雨中追赶女生。写作的要求是写出他们当时的对话。
显然命题老师的要求是写男生给女生送伞的好人好事,而一学生是这样写的:
女生:别追啦!别打啦!雨下得很大啦!
男生:就追你!就打你!谁让你到老师那里告我的状?
给小学四年级学生布置“描写你的书房”这样的题目好不好呢?
点评:这样布置题目只是一种纯粹的、被动的写作任务。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安排写作教学活动:
“向一位没有见过你的书房的同学描述你的书房。你的描写应该包含足够的细节,这样同学们读你的文章时,才能知道你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事实上‘屋如其人’。读这篇文章的人会了解到你这个人。你的作文会张贴在教室里供大家阅读。”
为什么多数人讨厌作文,却喜欢发短信、网络聊天,或者诸如此类交流活动。二者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后者具有鲜明真实的交流功能和机制。当作文只剩下被动地完成老师或考官交给的任务,这样枯燥、功利的目的,写作丰富的交际功能没了,作文也就死了。尽管对极少数人,被动言说仍有话可说,但是多数人不会。作文,只有在找到它的具体语境之后,言说才可以奇迹般的复活。
为学生写作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
习作一
监考老师
丁零零,考试的铃声响了。
随着铃声,进来一位男老师,他的个子很高,四十多岁。上身穿一件灰色的夹克衫,下身穿一条蓝裤子。黑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大眼睛,高鼻梁,大嘴巴。他走进教室咳嗽了两声,然后走上讲台。
他先宣布了考场纪律,然后就开始发卷。发完试卷,他又给我们念了一遍题。开始我觉得他很凶,后来觉得他一点儿也不凶。
他一会儿坐在讲台上看着我们,一会儿到下面看同学答题。他走到我跟前,还跟我笑了一下。
丁零零,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他就开始收卷子,收完卷子,就拿着卷子走了。
习作二
监考老师
我平时参加考试一点也不紧张,这次考试却有点紧张。因为这次不是我们的老师监考。在我的印象中,其他班老师监考都有点凶。
我坐在教室里,见一位女老师和一位男老师在我们教室门口说话,我心想,但愿监考老师是那位女老师,因为那位女老师看上去很和善,而那位男老师的样子有些凶。我想,要是那位男老师监考我们,他走到我身边,我会吓得连字都不会写。
铃声响了之后,是那位男老师走上我们教室的讲台。他一走上讲台就说:“必须遵守考场纪律,不允许作弊,不允许交头接耳。谁违反了考场纪律,我就会请谁立即离开考场!”听他这么一说,我觉得他果然很凶。我的心就有些慌,尽管我没打算作弊。
他发完试卷,又走上讲台说:“大家先不要急着答题,我发现卷子有些题目印得不清楚,我给大家把不清楚的题目念一遍。”他念完题目又说:“大家开始答题吧,不要紧张,越放松越能发挥得好。别看错题,也别漏掉题。”这时候又觉得他一点也不凶。他对我们就像对自己的学生一样。
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走下来看同学们答卷,走到我身边时,他停住了。我抬头看着他,他朝我笑了笑,还点了点头,大概是见我答的不错。考试快要结束时,还笑得出了点声。他肯定见我做不出那道题,急得一个劲的挠头,看我的样子有点好笑。
这位监考老师给我的印象越来越好,我甚至希望他当我的班主任。
点评:哪一篇作文水平高?一般读者读完后都应该能够明显感觉到习作二的作者的写作水平比习作一的作者高出一大截。事实上这两篇文章是同一位作者相隔不长时间先后写出来的。而且,这位作者在写第二篇作文之前并没有经过专门的写作技能训练。但是,他回答了一位老师给的六个问题(要他用笔进行回答)。习作二只是把回答的内容连在一起。
我们也可以将这六个问题与第二篇习作的每一段对应起来读一读,看看它们是不是存在着这种问与答的关系。
1、你平时考试紧张不紧张?这一次呢?如紧张,说明为什么?
2、你坐进教室,在等监考老师来时,想了些什么?
3、监考老师走上讲台说了些什么?你的感觉是什么?
4、监考老师发完试卷,又说了些什么?你的感觉是什么?
5、在考试过程中,监考老师在你身边停留过没有?如果停留了,把他停留在你身边时的情景写出来。
6、他给你的最后印象是什么?
作为支架的“六个问题”的教学价值辨析
1、对“为谁写”的指引
2、对“写什么”的指引
3、对“怎么写”的指引
在写作学习中学习支架的作用:
1、使得写作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离开了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境的写作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
2、让学习者经历一些更有写作经验的学生或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写作中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通过学习支架,学生可以“模仿”、“体验”、“实践”内化支架所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获得写作能力上的增长。
3、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写作学习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学生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
4、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写作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写作学习。
我们平日说的话、写的文章,包含话语形式(怎么说)和话语内容(说什么)两个方面。所以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就是话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定的话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话语形式,一定的话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话语内容。因此“说什么”生成于 “怎么说”之中。
因此,写作教学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切实加强对学生“怎么写”的指导上。
比如一次看图作文,图中两个鸟蛋同时孵化出两只鸟,一只鸟飞到树林里,一只鸟飞到鸟笼里。问一年后两只鸟碰头了,它们会说些什么?这是典型的想象作文。
问题:是飞到树林里的这只鸟长得大,还是飞到鸟笼里的那只鸟长得大?
在同学们争论是否鸟笼里的那只鸟长得大时,一位老师就设计了三个问题启发学生:当这只鸟的主人是个非常尽责的人时,鸟笼里的这只鸟会长得怎样?当这只鸟的主人不是个尽责的人时,鸟笼里的鸟会长得怎样?主人虽然是个非常尽责的人,但鸟笼下面却有只馋猫,老是扑腾着要抓笼中鸟,这只鸟又会长得怎样?显然,这就是从不同角度具体引发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老师一味地说你想象想象呀,你感悟感悟呀,那于想象作文并无裨益。
人们不是先有一个无形式的内容,然后在这内容之外去寻找一种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而是一定的形式才能使一定的内容成为现实存在。就是说,在形式出现之前,内容并不存在,有的只是一种表达意向,是“一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索绪尔),是“不可表达的”“思想倾向”(朱光潜)。
以往我们把着眼点放在 “说什么”上,显然混淆语文科与其它学科的区别;只有把立足点移到“怎么说”“怎么写”话语形式,即思考语言文字是如何把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在作品中得以实现,才有可能学思同步。因为只有想清楚了(话语形式),才能说清楚、写清楚(话语内容)。
当学生不能用话语形式恰当地表达他的话语内容时,这话语内容一定是外在于他的心灵的。
以往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时叙述要清楚,描写要形象,语言要生动等,强调的事实上都是 “正确的废话”。谁不想生动、形象、清楚?但怎么写才能做到叙述清楚,描写形象,语言生动,我们却缺乏具体指导,这是需要矫正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正如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就不是它的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的表现。”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音乐美感须以客观存在的音乐为先决条件,没有美的音乐是不可能引起听众的音乐美感的;另一方面,音乐美也要靠“懂音乐的耳朵”这个主观条件,否则最美的音乐也是对牛弹琴,一个缺乏音乐细胞的人是无法感受伟大的音乐作品的。
同样的道理,一方面,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固然需要具有文质兼美的教学内容,但另一方面,如果学生缺乏“懂音乐的耳朵”,即缺乏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不能驾驭语文工具,那么,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都是不起作用的,它们都外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一篇在线作文说开去
幸运的小偷
在一个万万籁俱寂的深夜,月亮伸伸懒腰,俯视着这宁静安详的大地——今晚轮到她值班了。
正当月亮姐姐想眯会儿眼时,她仿佛听到了一阵翻箱倒柜的声音,她循声望去,看到了这样一段无奈的小插曲。
那是一家有几层楼的别墅,外观美轮美奂,里面的装演也尽量华贵。一个年轻男子偷偷摸摸地翻墙溜进别墅。他小心翼翼地把一个柜子里的全部抽屉都拉出来,像老鼠一样左顾右盼了一会儿。“嘿,没人!没监控!天助我也:”小偷一脸兴奋地往抽屉里望去——最底层是几叠百元大钞,上一层是几条红色的“大中华”,而最高一层还有不少高档的洋酒。
月亮看着这两个有苦说不出的人和小偷离去的背影,心里不是滋味。始叹了一口气:“这真是个幸运的小偷。若不是这家的主人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他肯定躲不过法律的制裁,人间什么时侯才能像这皎洁的月光一样纯洁呢?”
戏说蒋干
读了《三国演义》中的《群英会蒋干中计》,众人纷纷嘲笑蒋干的自负、无能、胆小、贪功,认为正是由于这个“蠢蛋”才使得曹军处于劣势,最后一溃千里的。然而,我却有几点不同观点,愿为蒋干鸣不平。
第一,在魏、吴两军交战之前,周瑜便违反了“日内瓦公约”,斩使示威,想必曹营也人尽皆知,在如此形势下,谁还敢渡江游说,然而唯独蒋干愿担当此任,我们不管他是否是打肿脸充胖子,单凭这点就足以说明他是效忠曹氏的。
再说曹操手下谋士如云,暗地里也是勾心斗角的,像蒋干这种一无“学历”、二无“关系”的人,地位岌岌可危,因而拿一枚“军功章”站稳脚跟是迫在眉睫的事,说他贪功,岂不冤枉?
况且,蒋干盗书,焉知祸福?如果曹操冷静一点,分析透彻,便不难得出此信的真正目的。这样,曹操便可放手起用蔡张二人。蒋干盗书也就等于起了安定军心与阵容的作用,如果这样,授于蒋干“二等功”也不为过吧!
第二,说蒋干自负,那就更无道理。
中国人以谦为美,对自荐之人一向嗤之以鼻,蒋干的一句:“愿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此人来降。”更是饱受攻击,被斥为自负之极,乱夸海口。然而现在看来只不过小巫而已,如今的广告哪个不是这样,什么“誉满全球”, “有效率99.9%”,都是步蒋干的后尘。如果蒋干不这么说,难道还要他向曹操说:“丞相,此去江东,希望渺茫,周瑜投降,痴心妄想。”这样才算有自知之明吗?
第三,说蒋干胆小,也是情有可原。
蒋干并没经历过这样如“群英会”般的场面;再者,周瑜令太史慈监酒,在一席杀人不眨眼的武将之中,书生气十足的蒋干能够不吓得趴下,已经是奇迹了。更何况在如此胆战心惊的情况下,蒋干仍能想着为曹操去盗书,如此忠心比起那些“有奶就是娘”的“蔡、张”们,整整高了好几个档次啊!这能说蒋干胆小吗?
第四,也是蒋干遭受攻击最多的——无能。
的确,论才干,蒋干远不及周瑜,而且他又没受到正统的军事教育,没学过“间谍学”,“情报学”……中计充当送信人,也在情理之中,况且蒋干心肠好,没想到旧时的学友会这么暗算自己;从盗书到回北营,蒋干一直处于高度戒备的精神亢奋状态,把周瑜的大帐和周公瑾比作虎穴与睡虎实不为过。
试想一下,在一只睡着的老虎边上看“老虎的日记”是一种什么心情?哪会思考什么反间计,诈降之类的。蒋干盗得书,已属不易,书的真正内涵完全由曹操手下的“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去查个明白,又怎么能把责任全赖到蒋干头上呢?
如果蒋干真是“废人”,那么犯下此错之后,曹操早把他踢到长江中去了,然而蒋干并没因此获罪,足见曹操对蒋干的评价了。
纵观整个赤壁之战,蒋干的弱点仍是基本功不扎实。而蔡、张二人迟早被诛,蒋干只不过提前了他们的刑期罢了。后来蒋干引荐庞统,庞统献连环计,也不过是上天给了周郎一个东风好天气罢了,倘若“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早就“铜雀春深锁二乔”了。
点评:诙谐幽默的语言,独到深刻的构思,是本文的最突出的特点。文章独辟蹊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蒋干,很有说服力。对蒋干的四个特点的分析,入情入理,使人不由得拍案叫绝。还有一个特点,作者借古喻今,在剖析古人的同时,总要联系现实,因而增强了文章的力度。
开罐头瓶的启悟
一个8岁的小女孩,想吃玻璃罐头瓶里的糖水桃子,用剪刀撬,用菜刀剁,手指被扎破直流血,可盖子还是没打开。小女孩想:别的小朋友、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也这样开罐头该多不方便呀?如果能在铁皮盖卷边的地方加一个小环,手指套在环里沿着压橡皮的外圈把一小条铁皮拉开,罐头不就方便地被打开了吗?人们帮助她实现了这个理想。现在,这个小女孩的发明——侧拉环开启式玻璃罐头已经使千百万消费者受益。
生活中谁没有吃过罐头?谁没有为开罐头而大动“干戈”的经历?但众多的成年人并没有认为这是个问题,更没有萌发改变这种“不方便”的想法。这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很多人对传统的东西不思改进,因循行事;对旧习惯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却深刻地反映了民族心理中惰性的一面。由于这种心理作崇,岂只是一个开罐头瓶的问题,它所造成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踪迹。如自行车、缝纫机、照相机,“解放牌”汽车,几十年一个样,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进。这些事例说明,对传统的东西习以为常,等着我们的只能是落后和尴尬。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民族,才是充满希望的。一个民族要奋起、振兴,不能没有创造性思维,不能不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创造性思维,可能给人以开拓进取的智慧和勇气;丰富的想象力,可以给科学思维插上翅膀,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翱翔。只要越来越多的人肯开动脑筋,放于突破前人和今人的学说和成果,提出新的见解和设想,并大胆创新和试验,那么,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会有新发明新成果产生出来,许许多多的发明家、设计家也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从而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纵观人类社会,一个民族暂时的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这种落后采取麻木不仁的态度。今天我们要前进,要发展,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努力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对周围世界的感应能力,看清阻碍自己前进的物质阻力和精神包袱是什么,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才能不断进步。正是从这个意义认识问题,我想,那个发明侧拉环开启罐头瓶小女孩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她的发明,不仅仅为我们开启罐头瓶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她教会我们对现存许多司空见惯的东西,不要因循行事,要敢于突破和创新。唯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结合潜藏特定知识的作品来讲,就有效得多。如一位老师教启示类议论文的写作,精心挑选了《人民日报》上的一篇千字文《开罐头瓶的启悟》。作为启示类的议论文,它结构非常典型,内容虽浅显,但思想精辟,且与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文章开头写的是一件事情,谈的是关于小姑娘开罐头瓶的事。第2段写的是一类事情,谈的是与“开罐头瓶”同样性质的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一类事,即自行车、缝纫机、照相机,“解放牌”汽车等,“几十年一个样,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进”。要写好从 “一件事情”到“一类事”,关键在于能够展开恰当的联想。
什么叫真情实感
案例
他们
他们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命题有效地与以往的各种习作区分出来,也是以全新的视角,激活考生的情感与思考,引导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以多元视野关注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