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2014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专家评课整理稿作者:房涛
2014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专家评课整理稿
一、课标
1、本次活动是基于课标的,强调语用是2011版课标的亮点。
2、本次活动又是基于教材、基于文本的。
3、本次活动也是基于学生的,语文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因此,语文课程设计与教学,不能为课程而课程,而应是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和发展学生。毫无疑问,它必须围绕学生进行,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下称生本)。
4、语文教育根本宗旨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离开了这个宗旨,语文课程的任何功能都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5、在本次观摩活动中,重人文轻语文的现象不复存在,大家都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这是因为大家明了,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固然需要具有文质兼美的教学内容,但如果学生缺乏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无法驾驭语文工具,那么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他们都外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课堂亮点
1、本次活动有很多亮点。目标聚焦较准……教学设计:一是整体感强(如《人物描写一组》)、二是层次性丰富(如《我》)、三是有创意(如《画家与牧童》《卖火柴的小女孩》《丰富的音响世界》)。教学中注重语文因素(如《寓言两则《第一次抱母亲》》),文言文教学也有新的尝试(《伯牙绝弦》《活见鬼》)。再如有的表达设计,将交际语境、功能性写作等新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比较得体,没有喧宾夺主的感觉……
三、语文教育三个转型
1、有专家指出,当前我们的教师教育需要实现三种转型:其一,从“定型化教学”转向“情景化教学”,其二,从“技术性实践化”转向“反思性实践”,其三,从“理论的实践化”转向“实践的理论化”。这当然是理想的状态,但从实践方面看,要求多数语文教师在短期内实现这种全面的转型恐怕还为时过早。换句话讲,多数语文教师既需要学习“情景化教学”,但仍会不可避免地保留一些“定型化教学”,
他们既需要“技术性实践”,也需要学习乃至学会“反思性实践”;他们不仅需要“理论化的实践”,也需要逐渐走向“时间的理论化”。
2、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在我国,专业化仍是语文教师的短板。在经历语文新课改后,当前语文教师的角色更多地被聚焦在实际教学中的功能性定位,即教师是学生在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定位,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递知识的权威而言,它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这一定位同时也表明,我们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尚未在社会上获得普遍的专业认可。
3、本次活动中,同样存在“定型化教学”“技术性实践”和“理论的实践化”种种痕迹,而“情景化教学”“反思性实践”和“实践的理论化”不足的表现。
4、从教学目标看,当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在目标制定中常常会犯下两种错误。其一是“多而杂”,碎片化。其二是“大而空”。
5、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教学目标,这本身并没有错。但它并不要求生搬硬套,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多是隐形目标。语文教学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6、从教学实施看,初读……再读——细读……最后……这类定型化、模式化教学痕迹。
7、从方法角度看,习惯于围绕知识点展开的所谓方法传授,如写人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进行的“技术性实践”,缺乏反思量。
8、“理论的实践化”,指强调某种理论的运用,如对话的问答仪式是典型的表现。而不善于总结实践,从实践上升为理论。
9、阅读教学,我要强调的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一些老师的课总体上上得不错,但仔细推敲,还有漏洞。如《画家与牧童》中商人的称赞、教书先生的赞扬和牧童的话为什么不对照强化一下?抓了“呆”字为何不抓“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活见鬼》背景:夜、大雨、饮酒(易生幻觉)心疑生鬼,于是恐鬼,告知遇鬼,实则无鬼。这是连续的,而不是简单的由疑到恐。联想到怎么抓关键词句、文章思路(坐井观天:井底、天上;
守株待兔:不知怎的;见兔,捡兔,想兔,等兔,无兔; 咕咚中动物的话:小兔、小猴、众动物)
四、表达
1、我们的写作教学一方面缺乏固定的、必学的知识内容,没有人人必须达到的、统一的写作技能指标,而另一方面又要学生写作“个性化”的有“创意”的散文、乃至进入各种“创作”,这就使得作文课堂教学难以操作。原本自然天成的“真情实感”的抒发与刻意追求“个性”、“创意”的“训练”之间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学生为了“个性”“创意”不得不去制造“真情实感”。
2、构建有效的教学内容。
3、有效的教学内容至少符合三个条件:第一,在向度上,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目标的指向,与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第二,在质量上,教学内容要有课程必需的内在知识含量和教学价值;第三,在数量上,教学内容能对达成目标提供足够的支撑。
4、我们平日说的话、写的文章,包含话语形式(怎么说)和话语内容(说什么)两个方面,所以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就是话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定的话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话语内容,因此“说什么”生成于“怎么说”之中。因此,写作教学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切实加强对学生“怎么写”的指导上。
5、课改强调“生本”是对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需要“以学定教”。但“重学”是否意味着一定要“轻教”?语文教学需要不需要、能不能“以教促学”?
6、所谓生本教学,不是让学生脱离老师的“教”去自学,而是教学要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学”服务。
7、表达要抓怎么说、怎么写的指导,而不是随便说,随便写。如导游词写作:明确任务,导游向游客介绍风景;角色扮演,对白训练,互相交流,完整介绍;讲特点,山是什么特点,水,建筑等……
可以先学后教,针对说中的错误,作正确的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