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的种类:
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单句排比例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复句排比。例如: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若用于语言的表达,可收到句式整齐、语调铿锵、气贯长虹、意蕴深厚的效果,使行文更加丰满、有力;若用于文章的构思,可造成结构形式的匀称美,增添文章的气势美,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效果。
(1)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丰满细致,人物内心丰富细腻。
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没有和宽广。”
连用四个“……是那样……”,从“品质”、“意志”、“气质”和“胸怀”四个方面赞美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抒发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2)排比写景状物;能收节奏鲜明,层次清楚、景象丰富多姿,形象生动传神之效。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春》)
本段中“桃树、杏树、梨树”,“桃儿、杏儿、梨儿”是词的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短语的排比,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内心由衷的喜悦,跳宕着春天欢快活泼、轻盈灵动的气息,富有亲切感、带有花香和色彩的词儿所描绘的春天,与作者的主观情感水乳交融,显示出醉人的艺术魅力。
(3)排比叙事:起铺陈、渲染的作用,使文章深刻细致,层次清楚,表述全面,有一气呵成之感。
如: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这段排比,详尽地铺陈,把读者引入一条幸福的大河,这就是平常的生活,此时用细腻的笔触罗列出来又深深触动读者心弦,掀起爱的波澜。
(4)排比说理:使文章节奏鲜明,条理清晰,论述详尽,透彻严密,语气强烈,无可辩驳。
如:《经历风雨才见彩虹》中的片断:“经历了风雨,也许我们才会抛弃高不可攀的幻想,才会忘记那不堪回首的沧桑,才会走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迷茫;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然;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风景这边独好”的自信;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的傲骨;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洒脱。”
再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在议论文中用排比列举多个事实论据,能使论据充分有力,立论则大气磅礴,无懈可击;反驳则如摧枯拉朽,势不可当。
(5)排比抒情:使文章节奏鲜明,感情抒发酣畅淋漓,语势得到增强。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三个排比段从春天的“新”、“美”、“力”三个方面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意象丰富,情感浓烈,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再如:《张开双臂,拥抱博爱》:“人生一路,处处关情。亲情、友情、爱情,无不让生命充满感动与绚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思念。”
作者以三个诗句构成排比,对亲情、友情、爱情做出精当的诠释,洋溢着浓浓真情,语言精粹洗练。
(6)段首排比的作用
第一、从结构上说,每一段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又使段与段遥相呼应,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第二、从内容上说,各段独立成章又相辅相成,说理则透彻全面,条理清晰,抒情则一唱三叹,感情浓烈。
[方法指导]
例6
小鸟,你飞向何方(节选)
赵丽宏
①在黄昏的微光里,有那清晨的鸟儿来到了我的沉默的鸟巢里。
②我喜欢泰戈尔的诗。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泰戈尔就把我迷住了,一本薄薄的《飞鸟集》,竟被我纤嫩的手指翻得稀烂。那些充满着光彩和幻想的诗句,曾多少次拨动我少年的心弦……
③《飞鸟集》破损了,我渴望再得到一本。然而,“文化革命”一开始,这个小小的愿望,竟成了梦想。我的那本破烂的《飞鸟集》,也被人拿去投入街头烧书的熊熊烈火中,暗红色的灰烬在火光里飞舞,飘飘洒洒,纷纷扬扬。我仿佛看见老态龙钟的泰戈尔在火光里站着,(A)烈火烧红了他的白发,烧红了他的银须,也烧红了他的朴素的白袍。他用他那冷峻而又安详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看着,看着,他的神色变了,似有几许惊恐,几许不安,也有几许愤怒,几许嘲讽……
④我还是喜欢泰戈尔。在动乱的岁月里,我默默地背诵着他的诗,以求得几分心灵的安宁。“诗人的风,正出经海洋和森林,求它自己的歌声。”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大自然中了——(B)那宁静而又浮躁的海洋,那广袤而又多变的天空,那温暖而又清澈的湖泊,那葱郁而又古老的森林……
⑤有一天,我忽然异想天开了:到旧书店去走走,看能不能找到几本好书。结果,当然叫人失望。但,我发现,有时还会有几本“罪当火烧”的书出现在书架上,或许,这是出于店员的粗心吧。于是,我抱着几分侥幸,三天两头往旧书店跑。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又走进冷冷清清的旧书店。我的目光,久久地在一排排大红的书脊中扫动,突然,我的眼睛发亮了:一条翠绿色的书脊,赫然跻身在一片红色之间,呵,竟是《飞鸟集》!
⑥该不会有另一种《飞鸟集》吧?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仔细一看,果真有泰戈尔的名字。随即,我又紧张了,是的,这年头,得而复失的太多了。挤压着《飞鸟集》的一片红色,又使我想起街头那一堆堆焚书的烈火,那漫天飞扬的纸灰……我赶紧向书架伸出手去。
⑦几乎是同时,旁边也伸出一只手来,两只手,都紧紧地捏住了《飞鸟集》。这是一只瘦小白皙的手,一只小姑娘的手。我转过脸来,正迎上两道清亮的目光——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站在我身旁,抬起脸看着我,白圆的脸上,一双清秀的眼睛眨巴眨巴地闪动着,像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微波起伏,平静中略带点惊讶。
⑧我愣住了,手捏着书脊,不知如何是好。还是她开了口:“你也要它吗?那就给你吧。”声音,清脆得像小鸟在唱歌。
⑨我的脑海里忽然旋起个念头:在这样的时候,她还会喜欢泰戈尔?莫非,她根本不知道这是怎样一本书?于是,我轻轻问道:“你知道,这是谁的书?”
⑩“谁的书!”小姑娘抬起头来,颇有些惊奇地看着我,秀美的眼睛睁得滚圆,转而,开心地笑起来,一边笑,一边做了个鬼脸:“这是一个老爷爷的书,一个满脸白胡子的印度老爷爷。我喜欢他。”说罢,用手做着捋胡子的样子,又格格地笑了。如同平静的池塘里投进了一颗石子,笑声,在静静的店堂里荡漾……
(11)啊,还真是个熟悉泰戈尔的!我多么想和她谈谈泰戈尔,谈谈我所喜欢的那些作家,谈谈几乎已被人们遗忘了的世界呵!然而,这样的年头,这样的场合,这样的谈话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即便年青,我还是懂得这一点。小姑娘见我呆呆地不吭声,刷地一下把《飞鸟集》从书架上抽下来,塞到我手中:“给你吧,我家里还藏着一本呢!”没等我作出任何反应,她已经转身去了。我只看见她的背影:一件淡紫色的衬衫,上面开满了白色的小花;两根垂到腰间的长辫,随着她轻快的脚步摆动……
(12)(C)她走了,像一缕轻盈的风,像一阵清凉的雨,像一曲优美的歌……
典型题例
1、体会下面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1)、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大自然中了——那宁静而又浮躁的海洋,那广袤而又多变的天空,那温暖而又清澈的湖泊,那葱郁而又古老的森林……
(2)、她走了,像一缕轻盈的风,像一阵清凉的雨,像一曲优美的歌……
2、作者在第③段中展开想象,描写了泰戈尔老人面对《飞鸟集》被焚烧时的神情,其作用是什么?(2分)
解题思路
以上两道中,虽然都是写人的感受或神态的,但作者的感情成分都比较浓厚,因此,我们分析表达效果的时候,要兼顾描写对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B句描写的是作者所陶醉的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C句描写的是“她”走时给作者的清新美丽的感受,A句描写的是作者想象中泰戈尔在看到“文革”中人们对文化的摧残的复杂表情。
答案:
1、(1)、描写的是作者所陶醉的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从而表现出《飞鸟集》给作者带来的心灵的安慰。
(2)、描写的是“她”走时给作者的清新美丽的感受,表达对小姑娘的赞美之情。
2、描写的是作者想象中泰戈尔在看到“文革”中人们对文化的摧残的复杂表情。
借泰戈尔老人神情的变化控诉那个时代对文化的破坏、对美的摧残,表达了作者的愤
怒。
(节奏鲜明,感情抒发酣畅淋漓,增强语势)
温馨提示:
答题表述形式
表现对象 + 对象特征 + 总体效果
C、泰戈尔的表情 复杂(不安、痛苦、愤怒 、讽刺)
作者的感情 控诉那个时代对文化的破坏、 节奏鲜明,感情抒发
对美的摧残,表达了作者的愤怒 酣畅淋漓,增强语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