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搞课改,就要先有模式,将全校的学科都用一个模式统一起来。
有专家讲:课堂要不要考虑“教学模式”,已成为一个矛盾:不要“教学模式”,教师有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做”;要“教学模式”,课堂有可能因此被束缚。
教学模式作为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不能轻率地摒弃教学模式,但也不能刻板僵化地完全遵循。因此,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要”或者“不要”教学模式,而在于如何“要”。如果每一位教师能够熟练使用教学模式,就能在模式中运用自如地潇洒开拓自己的教学艺术。
现在的课堂没有教学艺术,只有教学过程的程序化,大量的训练充斥课堂,没有审美可言。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为教学有客观规律的存在,并且有理论依据。同时教学也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劳动,有人的情感、心灵、素养的存在。
有学者认为:如果我们承认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二重性“;即以客观再现教学内容而求“实”的科学性和以主观表现思想情意(心灵)而求“活”的艺术性。教学艺术,也就是这种科学地再现求“实”与艺术表现求“活”而使师生发展求“优”的完美统一的一种综合艺术创造活动。
这也是教学艺术的本质之所在。这种活动是由师生和谐互动共创,达到最优化教学的效果。
一. 教学艺术的作用
1.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艺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获得优质的学习成果。
课上教师的艺术性很强,学生就会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热情和顽强的意志力,去克服学习上的重重困难,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反之,没有艺术的教师,或者教学艺术较差的教师,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反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教学的失败。
2. 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学艺术强的教师,能给学生以示范、点拨、启发、诱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连教师的漂亮板书,也会有很多学生模仿,甚至写出一手好字,可见教学艺术性的作用有多大吧!
3. 具有组织和美化的作用
具有良好教学艺术的教师,他的课堂纪律是不用费劲的。有时,艺术就是良好的氛围,教师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上,在交流中,学生会被教师的艺术性的语言、板书、教姿、风度等感染。师生就会情真意切,配合默契。在愉快的交往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的教学艺术还会美化学生的心灵,这样的教师,会意识到自己不仅作为教师在讲课,而且也是用艺术在感染学生,作为审美对象塑造着美的形象,释放着美的风采。这种美感会产生强烈的震撼力,消除学生不专心,开小差等杂念,甚至激发学生模仿美的语言和动作,产生对美的追求,端正自己的思想,净化自己的心灵,体现教学艺术的美育功能。
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效果,教师会用各种手段,有的教师自以为自己的教学过程是最优化的,但是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原因是教师的手段没有优质的艺术性,用管卡压或者逼迫的方式,就是教学效果好也暂时的。而我们提倡创造一种师生和谐共振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发展。
二.教学艺术和教学模式的关系
自课改以来,教学模式遍布教学所有的角落,好像没有教学模式就不是教学改革,一般情况下,学校领导一谈改革就先谈模式。
对教学模式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着很多,定义也不完全,各持不同的意见。但是我觉得,还是这个定义比较好:“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经由教学模式表述出来,模式起到了中介的作用,具有整体性和可操作性,但是也可以看出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还是较强的。在承载教学内容时,还需要教学艺术调整,而想让教学内容灵动起来,就得靠教学艺术来表现。教学艺术的介入,会使教学模式不至于走向僵化,达到互补的作用。
模式有人定,但是教学艺术靠教师自己积淀。
教师的教学艺术应该是多元的,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调度学生时,会想尽一切办法。但是由于模式的程序化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艺术的运用会受到限制,也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在一个限定空间中实施,模式从实践层面加以限制,教学艺术从灵动性方面加以调整,两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使教学过程既科学又富有艺术性。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创造出最有效的教学情境,才会有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有的教师认为,有了教学模式反而更麻烦了,教学效果反而不如以前。原因是教师没有熟练地把握模式,更没有真正理解模式,而自己教学艺术性又差,无法驾驭教学模式。只有灵活运用和创造发展教学模式,才会有最优化的效果。推进模式过程中,创新和灵动的教学艺术就有用了。例如愉快学习模式,由几个环节组成,教师首先考虑的是,怎么运用模式让学生快乐起来?就要贯彻叶圣陶老先生的“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思想,将索然无味的知识美化成趣味盎然的画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顺畅地在模式中逐步推进,并且游刃有余。
教师对于模式的态度应该是“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则”,之所以能无意于法则,是因为你有胸有成竹的多元的教学艺术,而由于运用自如,会自然而然地合于法则。何乐而不为呢?
三. 教学艺术的体现
教学艺术在教育教学中无处不在,只不过,我们的教师关注的是知识的训练和灌输,习惯成自然,很多教师已经忘记了教学艺术,而就是大量的题海战术,重复训练。教师要的是学生的成绩,甚至会死缠烂打,穷追不舍。这样的做法有时很管用,但是对学生的成长和能力培养不利。如有的学生说,高考考完之后,学的什么都忘了,更谈不上能力了。
所以教师要关注一下自己,关注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艺术,用更灵动的方法取得成绩,不更快乐吗?
其实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备课有艺术、教学过程有艺术、教学纪律管理有艺术、辅导有艺术、教师的语言有艺术、教师的体态有艺术、板书有艺术,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艺术性来,关键我们的教师偏爱一言堂、满堂灌,天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不喜欢创新,一谈改革就纠结,需要真正观念的转变。
有这么多的教学艺术,你能占有几条呢?
看看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如何体现教学艺术的?
一上课,教师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激情导入,引人入胜;进入过程中,教师以优雅、亲切的姿态、动人的情感、可掬的笑容和学生互动;而板书漂亮、清晰;讲解准确精当、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准备和选择的教学内容丰富而充实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赢得了学生的好感与尊重,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主动性很强,不再被动学习而主动学习,效果也很好。这样的教学艺术是长期锤炼而形成的。
反之,如果一位教师一上课就是大声训斥,高调教学,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吸引学生,造成学生的反感甚至厌恶,学生不会很好地配合教师学习,学生会自动关闭学习兴趣的大门,设置自我学习障碍,最终导致教师的教学失败。有很多教师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失败,不承认自己的教学艺术差,而把一些责任全都推到学生身上,故曰:学生不行!
所以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要很好地用艺术完成科学的传授,这也是一名教师所具备的素养。
在课改初期,不能光注意那些程序化的课改内容的制定,要用艺术性的策略渗透于课改中,使课改更精彩。让教学艺术这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唤醒那些沉迷于传统教学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