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秋声诗语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8

[转载]于漪的三个密码

$
0
0
原文地址:于漪的三个密码作者:宋桂奇

于漪的三个密码

宋桂奇

 《七彩语文·中学版》20149

她已是8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

上面这段文字是在“2009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颁奖仪式上评选组委会对一位获奖者的颁奖词,这位获奖者就是于漪老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的于漪1978年被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而今仍担任着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等职。阅读至此,善于思考的同学想必会滋生疑问:并非中文系毕业的于老师,何以能成为语文界的一面旗帜乃至“师者的楷模”?此中的“密码”当然很多,考虑到篇幅有限,我们就请于老师来说说其中的三个:

阅读优秀作品

在《给青少年读书网同学们的一封信》中,于老师写道:“阅读优秀作品,从品味语言文字的表达情意的魅力中,增长见识,了解世界,体悟人生,吮吸精神养料,是学生时代最快乐的事。从小培训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佳作名著的习惯,一辈子受用不尽。”对于老师的这个经验之谈,同学们肯定不会陌生,因为《往事依依》(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所写的四件事——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听新派老师讲《南归》,都跟阅读有关。而这些经典作品,又会给人以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2003年在连云港新海实验中学,于老师听罢一节《往事依依》公开课,曾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

一个人只有一个青春,青春是无价之宝。小时候爱读书,爱学习,主动接受文学作品,你就会得到人类最好、最美、最宝贵的东西。语文是伴随每个人的终生的,形成了能力就不会下降的。从小读些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那是终生受益的。刚才你们学的“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一件事一件事,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你一旦把它们镜刻在心中就久久不能忘记。形成了能力,就像手脚在自己的身上一样,运用自如。我至今还记得读《水浒传》的情景,一看到插图就想到我们家乡焦山脚下的壮阔景象,书中描绘的场面就在眼前浮现。读文学作品,一定要发挥想像,联系实际。我和你们一样,都是喝长江水长大的。人们讲人杰地灵,江苏,长江边上,地是灵的,人就要杰,人就是要一辈子追求卓越,正像你们李校长题在墙上的“追求卓越”四个大字。

博采众家之长

除从阅读中汲取养料之外,于老师还虚怀若谷,博采他人之长。先说一件笔者与于老师之间发生的往事:同学们都知道,《往事依依》中有“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一句。此中“阴晴雨雪”,以前均作“阴晴雨晦”,笔者认定其属于不合规范的“病语”之后,就写成小文《“阴晴雨晦”质疑》,于2011年底冒昧地寄给于老师,不几天就收到回信说:“作为教材,语言规范至为重要,改为‘阴晴雨雪’,合乎短语组合规则。……衷心感谢您的指教,我将写信给教材编写组主编,请他们修改。”诸如此类的从善如流,在于老师身上当然不只这一例,2014年在江南大学国培班上所作《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演讲中,她还说了这样一件往事:

    一次,我改作文把“着火”的“着”的上半部分的“羊”的一竖断成两笔,旁边有个老先生就提醒我:“如果你在黑板上写这个字,可能孩子就错一辈子。”我才意识到教师在黑板上的一举一动也会对孩子一辈子有影响。从这件事之后,我非常严格要求自己,基础教育是陪伴人的终身的,它教的是知识的“核”,不会老化,陪伴人的一生。

为此,我给自己专门定了两把尺子:一把尺子专门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专门量自己的不足,让两把尺子伴随我的整个教学生涯。每次教研组开会,我都非常认真学习,“博采众长”,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会“借脑袋”,因为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老教师讨论每一个问题,我都会把闪光的东西记下来,从中受到启发,少走弯路。

痴迷语言文字

《往事依依》中,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这种高超的语言文字驾驭功力,则源于于老师对母语发自内心的热爱。于老师曾在《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中讲道:“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言文字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根。”故而,她对“一年级就要学外语,初中的保送生只测试数学和外语”这种“没有把语文当回事”的做法,深感忧虑。在一次演讲中,她还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动情地说道:“我们的同义词、近义词的丰富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我曾经问过一个日本朋友,你们见面怎么老是‘哈衣哈衣’啊?他跟我讲,我们哪有你们那些丰富的词呢!你看,我们的语言多么成熟,多么有魅力啊!”凡此种种,都基于她在儿时播下的“良种”,我们不妨再看于老师在《常忆常新》一文中讲述的童年往事:

记得第一次拿到描红本时,我是多么的好奇、兴奋。端详着,我觉得一个个字好像是一幅幅小画,长的,方的,瘦的,胖的,有翅膀会飞的,有两只脚会站的,有四只脚会走的,有趣极了。老师要求很严,写字前要磨好墨,把手洗干净,写时用空心的长方形的铜“镇纸”压住纸,然后用毛笔一笔一笔认真地描。老师温和地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教我们,并给我们示范。长此以往,我们逐渐养成了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每次写好字,我总要对着阳光照一照,黑字里透出一丝丝红色,有的字还镶上细细的红边,美极了。

进小学不久,看到高年级学生手里有一本小字典翻来翻去,十分羡慕。在我眼里,那本小字典是字的“汪洋大海”,奥妙无穷。老师一再要求我们买字典,查字典,我也热望有朝一日自己手里也有一本。可是,旧社会念书,买一本小字典也不容易。后来总算盼望到,我高兴非凡。碰到一些生字难词,老师常叫我们自己查字典,辨别辨别。这样,字典就成了学习中须臾不离手的小伙伴。

我经常翻字典,总想找些美丽、欢乐的字词,可翻来翻去,发现字典里悲哀愁苦的字词反而居多,因而,心里一直翻腾着一个问题:这到底是什么道理?我喜欢“研究”古人,“研究”同学的名字。名字中大多数字是认识的,但也有一些为“骞”“燮”“鼐”等类字需要查一查,一查,发现原来都是吉庆的字。街上招牌上的字为“亨”“豫”等,查查字义,原来也都是好字眼。想了又想,我渐渐悟出道理来。人名、招牌的字反映人们良好的愿望,而字典中大部分字词,则是社会历史、社会现实在语言词汇上的反映。传说仓颉造字,弄得鬼神不安,竟至于“天雨粟,鬼夜哭”,可见文字具有极大的魔力。回想幼年在老师的引导下,与第一本字典打交道时,就开始领受到文字的“魔力”,字典的“魔力”。老师不仅在培养我们查阅字典的兴趣和习惯,更在于培育我们的探索精神。

最后,把于老师在连云港新海实验中学就《往事依依》所说的两句话送给同学们:

我是老人在回忆往事,当然是不堪回首,怎么一下子这样美好的时光就过去了?我奉送同学们四个字——把握现在!将来你们写“往事依依”的时候,肯定比我写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了。

(江苏常州戚墅堰实验中学213011  

 

附言:应该刊编辑之约,第一次写这类“课文延伸”稿。谨以此祝贺同行们节日快乐!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28

Trending Articles